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一百三十六章 归乡宴饮

,但却不是家家户户都能养得起的,朱元璋便想了一个两全办法,让官府出钱购牛,然后养在村里的甲长那里。

村里人负责提供草料钱,农忙时,村里人便能轮着借用,好不误农时。

明初时,政治清明,赋税很轻,一甲十户,可以养三头牛的,但到了晚明,人都要吃不饱饭,养牛就更难了,一甲便只有一头牛了,有的甚至连一头牛都养不起。

卢家洼因为是一个大宗族式的村庄,又在山里面,相对闭塞一些,乡亲之间也比较和睦,所以二十户人家,还能养得起两头牛。

壮丁们多下些力气,这两头牛倒也勉强够用。

卢飏此时想起这事来,不仅觉得朱元璋还真是一个明君,特别是他从底层而来,最是知道民间疾苦,当了皇帝之后,出台的好多政策都是惠民的。

不过卢飏此时中了秀才,家里也发了财,便一下子买了两头牛,如此村里人耕种,这牛便是够用了。

正叔领着穆叔和大石头赶着牛车采购去了,而卢正妻子和秋菊则领着一些妇人开始和面蒸馒头。

有馒头有肉,这在村里便是过年才有的好日子了。

乡下没有宵禁这一说,今日天气晴朗,虽是初月,但也明亮许多,其余没事的人便跟着卢飏父子聚在院中,一起纳凉侃大山。

孙传庭和吴国祯一个出自官宦之家,一个出自商贾之家,如卢家洼这般的乡趣他们之前也没有体会过。

之前,村里人得知孙传庭和吴国祯也都是秀才公,心里还有些怯意,但随后见二人随和,便也聚在一起,听两人讲外面的世界。

大明朝因为交通不便,又有路引这一弊端的限制,普通人很少出门,农闲时多是去镇上逛逛,找找活计,采买些生活用品,去趟县城便是了不得了。

不过在卢飏中秀才之后,因为卢满仓和升叔一家常常往返州城和村里,便带来了很多外面的信息。

除此之外,州城的建筑队和镇上的水泥窑,也从村里招了几个壮丁干活,所以去过州城的人如今也不少了。

其实这便是村里人有个读书人的好处,虽然投献这种好事不是所有人都能捞得到,但是大明朝的秀才公多少家里都会做些生意,村里人人头熟,用着放心,便也能村里人谋些活计。

现代社会人都是现实,其实古代人也差不多,给别人能带来一些好处,别人就会敬重你,这便是秀才公在四里八村受人敬重的原因。

村里人对州城了解一些了,但是对于京师却不很了解,于是此时,便有不少人问孙传庭和吴国祯京师的一些事。

比如:皇宫是什么样的,有没有他们卢家洼大,皇帝长啥样,是不是像神仙一样高大,还有皇帝每天吃啥,有多少老婆,更有甚者也有问皇帝种地是不是用金锄头的。

孙传庭和吴国祯一开始还一本正经的跟村民说皇宫的事,什么皇宫有几大殿啊,有多少门啊,每个大殿有多大啊,能住多人少啊等等,把个村民震得一愣一愣的。

卢飏来到明朝以后,便也了解故宫的宏伟了,前世他也游览过故宫多次,但却没有这样的震撼。

因为在卢飏那个后世,他上班的大楼都有一百多米高,能容纳上万人同时办公,而且这样高楼大厦在众多城市中不胜枚举。

看多了高楼大厦,再去看故宫,自然也没有那么震撼了,而且后世的故宫远没有明代这么大,卢飏简单对比了一下,觉得后世的故宫比明代这个,至少少了一多半不止。

不过来到明朝以后,卢飏从乡间的茅草房,到城里富户的几进大宅院,再看到紫禁城,自然就明白古人对于皇城的向往,尤其是乡下人,那种对比不可谓不强烈。

可是后来村民们竟然真的问皇帝耕地是不是用金锄头这种问题,只把卢飏乐的哈哈大笑,心道:艺术还真的是源于生活啊。

“圣上每日操劳国事,哪有功夫种地,所以皇帝没有金锄头,更不用种地了。”

卢飏笑着对一众村民说道。

村民们闻言,一脸恍然大悟的样子,互相交头接耳了一番,接着又问。

“那皇帝坐的椅子睡的床,是不是也是金的?”

卢飏闻言,顿时又要晕倒,心道:皇帝若是睡金子做的床,那冬天岂不是要冻死了。

“哈哈,圣上也是睡咱们这样的木头床,不过做工和用料也要好一些,陛下也是一日三餐,吃的还没有臭蛋多。”

卢飏说着一指旁边蹲坐着的儿时玩伴臭蛋,众人闻言又是哄笑。

不想错过《大明之风起青苹》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