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一百五十六章 打井抗旱

没有下一滴雨,万历皇帝无奈,只得去了天坛祈雨,不过并没有什么效果。

京畿大旱。

卢飏庄子附近的河都要断流了,周围的百姓依旧不分昼夜的来挑水浇地,但是杯水车薪。

卢飏在庄子周边看了几天,有些不解,既然天不下雨,为什么不打井抗旱,问了几个老农之后才知道,这时代打井都是旱井,一来找到水源很难,有时候打了十几米,可能都是无用功。

另外还有一个方面,便是如何从井里把水弄出来也很难,这时代没有水泵,只能人力挑水,效率便很低了。

不过卢飏在前世的时候,看到过一本介绍阿基米德的著作,上面有介绍从水井中取水的水车,虽然也得用畜力牵引,但是效率却提高了许多。

卢飏根据记忆,找了工匠打制,折腾了十几天后,终于成型了,然后,便在周围村子里找了一口水井,将水车安上,用牛拉着水车上的机关转动,水便源源不断的从水井里流到地面上来了。

解决了水从井中流到地面上来的事,卢飏接下来还得解决降低打井成本的事。

其实一口井最大的成本就是在于你不清楚挖了十几米后,最后能不能出水,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勘井师傅,三有其一就很好了。

卢飏要做的就是将找水的成本降下来,在实际打井之前,先钻探一下,看看这地方到底有没有水,如果有水,再开始挖井。

卢飏前世去四川游玩的时候,无意中曾经看到过宋代的一口一千米深的自流井,不过那是熬盐用的,但是历经千年,到了卢飏那个时代已然可以用。

当时那个导游讲解了如何打的那么深的井,其中就有先进的钻探经验,卢飏记得很清楚,此时便直接拿来用了。

其实古代的钻探跟现代的原理基本一致,只是古代没有大型机械,这种重活全靠畜力,效率自然就低了,据那个导游说,卢飏看到那口一千米的自流井,当时的人们凿了几十年呢。

不过卢飏只打个十几米最多二十米就好,而且上层的土壤都很松软,估计两三天就差不多了。

为此,卢飏还让铁匠们打造了几个钢的钻头,又设计了畜力驱动的机械,利用高度产生的势能,一下以下的往下冲。

差不多三天的时间,卢飏用这套装置打了二十米深,不过却没有打出水来,但是这也足够了。

于是将这一整套的装置,卢飏全都无私的教授给了当地的村民,于是在卢家庄周边,掀起了一片打井的狂潮。

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十数口水井便成功了,有的用人力,有的用畜力,借助卢飏涉及的机械装置,开始源源不断昼夜不停的将地下水抽到干涸的地表,卢家庄附近的庄稼喝足了水,长势甚是喜人。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到了三月中旬的时候,围着卢家庄,周边的不少村子都打上了水井。

不想错过《大明之风起青苹》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