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362章 明升暗降

崇宋璟,包括后来的张说张九龄,在宰相的位置上基本上都不过三五年,这是李隆基用人第一个被人诟病的地方。

至于第二个地方那就人所共知了:有口皆碑的贤相他三五年就撤换,反倒像李林甫和杨国忠这样的奸相,他一用就十年二十年,诸葛亮曾经提醒后主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这样才能做一个好皇帝,可李隆基偏偏反过来,“亲小人远贤臣”,安史之乱能不爆发吗?

李隆基执政初期为何要不停的换宰相?他这样做究竟是情绪化之下一时冲动的决定,还是制度化之下的通盘考虑?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学者,《百家讲坛》曾经的主讲人蒙曼有过一个论断,她认为唐玄宗上台后一直采取的是宰相专任而不久任的制度,宰相专任而不久任。

唐玄宗以前,无论是唐太宗也好,还是武则天乃至唐中宗、唐睿宗也好,同一时间任用的宰相都非常多。

多到什么程度呢?中宗一朝号称三无坐处(宰相、御史、员外郎)。

宰相多到连坐的地方都没有,这么多宰相在一起各抒己见,谁也管不了谁,那到底谁做决定呢?当然是皇帝。

这样做的好处是皇帝可以驾驭宰相,可是,也有坏处,就是对皇帝的要求非常高。

皇帝既要当国家元首,还得当政府首脑,事必躬亲,这就需要皇帝精力过人才行,而且还得非常敬业,安史之乱前只有两个皇帝做到了这两点,一个是唐太宗,另一个是武则天。

只有这两个政治强人才能一边当皇帝,一边再兼着宰相。

可是到了武则天以后,无论是中宗还是睿宗,就都不行了。

所以唐玄宗李隆基也是看到这个问题了,他要改。

怎么改呢?就是放弃多相制,采用专任制。

同一个时期,只有两个宰相,一个是中书令,另一个是侍中;而且这两个宰相之中只能有一个起主导作用,这样就使得宰相的权力集中了。

相权集中,就可以委任责成,皇帝也就不必事事亲力亲为,这是专任的好处。

中国古代一直讲究皇帝要垂拱而治,唐太宗、武则天都做不到,但是唐玄宗就能做到。

要知道唐玄宗的业余爱好可是非常广泛的,他一个皇帝,哪儿来那么多时间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改变了行政风格,不再事必躬亲了。

所以,击鼓打球的那份潇洒,弹琴唱曲的那份自在,唐太宗没有,武则天也不多,而唐玄宗就能做到游刃有余。

宰相专任的一个必要补充就是不久任。

如果专任并且久任,宰相权力就可能过大,就会威胁到皇权。

所以,无论姚崇还是宋璟,任期都在三年多一点。

这样既有助于随时调整工作重点,也避免了宰相长期揽权,架空皇帝。

宰相又能管事,又不会威胁皇帝,这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由于唐玄宗追求的只是乾纲独断,而不是事必躬亲,所以他懂得抓大放小,大事紧抓不放,小事都交给宰相去处理,自己能不干涉就不干涉,这就为以姚崇和宋璟为代表的一批贤相在开元初年能够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提供了方便之门。

史家称赞开元年间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史,张说尚文,李元纮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

唐玄宗对宰相实行专任而不久任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宰相的权力,杜绝了两汉时期类似霍光、曹操这类权臣的出现,虽然皇帝们这么做,都是出于维护皇权的私心,但也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大权旁落,导致政局不稳的局面。

既然宰相实行专任而不久任有这么多的好处,而且都已经实施了二十多年,为什么在开元后期李林甫接任宰相后,唐玄宗却突然一改以往的制度,让李林甫在宰相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宝座上一坐就是19年,直到李林甫寿终正寝,难道是李隆基老糊涂了?还是他给李林甫骗了?

所以说除了是晚年的李隆基确实是昏聩了之外,最主要的还是他不舍得放弃手中的权力,不愿意看到有人染指他屁股底下的宝座,因为他最清楚坐在上面会有什么样的特权。

所以苏宁早就预料到了自己今时今日的尴尬,李隆基和那些宰相是不可能允许自己久任安西都护府,再加上自己以雷霆之速攻破了吐蕃和回纥等异族,自然是让自己的威势在安西都护府一带达到了顶点,所以说白了就是李隆基心里开始畏惧自己了。

只见得到李隆基示意的高力士上前捧着圣旨朗声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不想错过《影视编辑器》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