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6章:智慧是幸福的缔造者

是一种信仰。

毕竟这个庙会至今每年都在举办。

挂在庙里的主持轮流表,一直排到了2063年。

这一套流程,应该是老一辈苦思冥想了很久才发明,并顺利传下来的吧。

真的很钦佩老一辈的智慧。

当然,庙会的智慧是为了让忙碌一年的人,在一个适当的时间里,短暂放松两天。

庙会第二天,最为热闹。

这天方圆二十公里内的人,都回来看庙会。

很多在村里有亲戚的,会事先通知。

这天或许半年没见的亲戚,都会见上一面。

庙会现场,更是人头攒动、人山人海。

乃红从庙会里嗅到了商机,她在庙会预热前一天早上回了一趟娘家。

中午和玉琢一起下山。

乃红没时间招呼来看庙会的亲戚,她要趁这两天赚点生活费。

玉琢下来就负责给亲戚弄饭。

乃红当天下午分批把100斤面粉揉成面团,然后将面团放在清水里边一直洗。

洗出来的面水,放着沉淀,洗到最后剩下的,放在锅里蒸熟就是面筋。

乃红和玉琢洗面团洗到十二点,凌晨四点又起来。

玉琢负责烧大半锅开水,滚烫的开水面上浮着一口很薄的平底锅,乃红把沉淀后的面泥均匀得倒在平底锅里。

一分钟就出锅一张凉皮。

没错,乃红就是要利用庙会的这两天,买她做的凉皮。

凉皮做完又兑汤汁,油泼辣椒面。

把桌子板凳搬到操场,已经快九点。

操场买凉皮、凉粉、煮玉米、零食的商家不少,基本是围了操场半圈。

乃红的凉皮摊不差客人。

道理很简单,本村卖凉皮的乃红是独家,大家都认识,再者一碗同样卖三块钱,可乃红的碗大。

分量上面乃红酒占据了绝对优势。

吃得大多是小孩,打了韭黄换成钱,每个小孩基本都有自己的零花钱,吃碗凉皮没压力,这是主要客群。

还有一部分是大人,大人不但要吃,吃完还会打包带走几碗。

乃红100斤面粉做的凉皮,不到下午三点就一售而空。

她趁着亲戚都在操场观看庙会的时间,匆匆回家和玉琢开始准备正会当天的凉皮。

这次洗了150斤面粉。

第二天同样很受人们的亲昵,不到四点就收摊。

四点是庙会最热闹时刻。

两尊神像抬出去,转了取水喝登基的地方。

抬回操场时,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分别放着五张凳子。

几十个旗手,每人手里攥着一杆旗,有火焰边的黄色三角旗、又带着龙图腾的绿色四角旗,形状只有三角喝四角,颜色却五花八门,每面旗套旗杆的地方,都写着不同村民的名字。

这些旗是村民奉献给庙会的。

听老人说,五颜六色就代表着村民的生活丰富多姿、幸福美满。

这也是智慧的结晶。

五个凳子上,分别站着五个手持不同颜色旗帜的旗手,其余的旗手围绕在五张凳子周围,摇旗呐喊。

十六个壮汉抬着两尊神像,同样是前进三步、后退三步,听着演员唱。

这个时候不会等演员唱完曲儿再跑,而是领队使一个眼神,壮汉就起跑。

演员见势,打得有节奏的手鼓,瞬间打得非常急促,与此同时,边打手鼓边围绕着旗手跑。

台神像的人,也会围绕旗手跑着转圈。

转完五个方位,横着从北跑到南、竖着从西跑到东。

绕道临时搭在户外的供奉台对面,前三步、后三步,向前跑到供奉台前。

往复循环三次,第三次在供奉台前停下。

将神像抬上供奉台,两尊神像中间放一张带靠背的老桌子,供奉台前面放一张椅子,安排两个人扶着。

这个时候,会有一个演员,打着手鼓走在前面,后面跟着一个画了花脸,头上带着五佛冠、身穿轻纱衣、左手举着一朵迷你幡和用纸扎成的花,右手是一根两米长的麻鞭。

同样他进场后也会围着五张凳子转圈,每转一个凳子,都会走到操场中间,抡起麻鞭打地,声音清脆又干练。

不想错过《沉睡的玉瑞》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