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了册封大典,登基称帝,国号大楚。
虽然事出无奈,但毕竟称帝是大逆不道,张邦昌只能小心翼翼的在皇宫的范围内尽量保持臣子的礼节。北宋皇帝听政的大庆殿、紫宸殿和垂拱殿他从来不去,而是躲在文德殿听政办公。皇帝的龙椅坐北朝南,张邦昌的办公桌椅坐东朝西。发布政令只称“手书”从不称圣旨,与百官议事自称“予”不称“朕”,最大程度的放低自己,避免被扣上僭越的帽子。
当时高级官员中张叔夜被抓走唐恪自尽,剩下的官职最大的就属开封府尹王时雍了。张邦昌即位后,任命王时雍暂代首相兼枢相,吴幵、莫俦分别暂代副宰相。为了表达对新政权的推崇,王时雍每次上朝都称呼张邦昌为陛下,每次都被张邦昌斥责,在张邦昌看来这个皇位并非自己的,总有一天要还回去。
金军在城外收拾准备好之后准备北归,临行前就派使者问张邦昌要不要留下一支金军守卫开封,张邦昌正拿不定主意,兵部尚书吕好问就替张邦昌回答,打发金军不做留守全部回国了。使者离开后吕好问告诉张邦昌,此时便是相公还政给赵宋官家的最好时机。
张邦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询问时机好在哪儿?
吕好问也不藏着掖着,说大宋百姓还是心系赵宋官家,而此时赵宋官家尚有大元帅留在河北,可以还政给大元帅。
大元帅就是康王赵构,金军第二次南下前钦宗派赵构到河北募兵勤王,并赐他天下兵马大元帅的称号。
还政给赵构说起来容易,可徽宗钦宗包括太子目前也只是被金军俘虏带走都还活着,万一这些正统血脉回来了怎么办,到时候又成了我张邦昌乱政又是个大逆不道。程序不合法责任谁来担?张邦昌对于还政给赵构表示担忧。
吕好问既然敢提这个建议,那就是做过功课的,告诉张邦昌说如今元佑皇后就在城中,由元佑皇后降旨大元帅即位,程序上无懈可击,天赐良机绝不能错过。
这位元佑皇后就是当年被哲宗废立、打入道观的孟皇后,说起来,孟皇后离开皇宫已经三十一年了。
哲宗绍圣三年孟皇后被废之后一直在瑶华宫居住,不问世事。哲宗死后徽宗即位,向太后临朝听政。当年孟皇后是向太后与高后共同为哲宗挑选的,孟皇后进宫后对奶奶高后、嫡母向太后一直彬彬有礼,深得长辈喜爱。高后死后哲宗亲政,强硬的要废立孟皇后,向太后虽然不满但毕竟高后已经干政十多年,此时她如果再出来干政恐怕惹祸上身,只有眼睁睁看着孟皇后被废。
哲宗活着说不上话,现在哲宗死了轮到自己临朝听政,那就一定要拨乱反正,向太后提议,为遭受不公待遇的孟皇后平反,恢复皇后身份。
元符三年徽宗刚刚即位,需要向太后的支持,一个前朝被废皇后对他来说根本无关紧要,顺水人情那是最好做的,于是同意向太后的提议,下诏恢复了孟皇后的地位,尊为元佑皇后。
还给受委屈的人应有的名誉和地位,原本是件好事儿,但向太后不久后去世,没了上层的制约,徽宗逐渐放纵起来,蔡京也是在这个时候投其所好进入了宰执班子。蔡京任相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排除异己党同伐异,以新党的名义大搞****,所有旧党全部打成元佑党人加以贬黜。
元佑大臣们被贬黜,元佑皇后也难以独善其身。但跳出来攻击孟皇后的却不是蔡京,而是宦官郝随,在绍圣三年第一次废立孟皇后时郝随就跟刘婕妤就上蹿下跳罗织罪名诬陷孟皇后,这一次他再次找到蔡京表示,孟皇后是旧党人士,不该复立。
皇后哪还有什么新旧党派的分别,蔡京对郝随这些言论无动于衷,郝随虽然能量小,但当年的刘婕妤后来已经成了元符皇后,刘皇后开始亲自动员朝臣弹劾孟皇后。
当年污蔑孟皇后时结识了不少朝臣,此时又派上了用场,在刘皇后的动员下,不少谏官纷纷上疏,指责复立孟皇后就是旧党复辟,要防止旧党死灰复燃就必须把孟皇后赶走。
朝堂上舆论已经形成,蔡京自居新党领袖秉持着旧党一律赶尽杀绝的原则,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赞成重新废掉孟皇后,徽宗一看群臣都要求再次废立,那就把孟皇后再废一次吧,崇宁元年十月,回宫仅仅一年的孟皇后再次被废,出居瑶华宫。
两次斗败正宫娘娘,刘皇后的自信心膨胀到了天上,逐渐开始插手朝政,再多次干预朝政引起徽宗不悦之后,徽宗决定废掉她,反正都是前朝皇后,废一个也是废,废两个也是废,一纸诏书的事儿。
刘皇后这个人呐,欺负欺负老实人她在行,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