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洪戈文和范大河不像王青阳对听课有那么大兴趣,他们也去听了一些课,都是自己喜欢听的。
洪戈文印象最深的有五个人,一个是个子高高,人瘦瘦的,留着一头长发,身上常穿一件白色的夏布大褂,脚下蹬布鞋,一口湖南口音的教员,他讲《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中国农民问题》,这引起了洪戈文这个农民子弟的共鸣,这个人见洪戈文、范大河和王青阳三人在一个角落里听课,看样子似乎不是这批学员,便过来和三人聊天,当听说三人是来报考黄埔军校的,便笑着说:“我还为黄埔军校招过第一期的学生,不过那是一年以前,还是在上海哩。”
接着那人又问洪戈文三人怎么会在这里听课,洪戈文还在想怎么回答,范大河嘴快,不假思索说:“秦木先生要我们在这里留宿,说我们只要不影响大家听课就可以来听。”
那人一听:“哦,秦部长的小老乡,欢迎你们。”
洪戈文说:“先生,你的课讲得太好了,说到我的心里去了。”
“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从太平天国,义和团以来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都是农民的运动,所以我们要在农村大力发展农民协会,大力开展农民运动,只有把占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动员起来,中国革命才有希望。”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还有一个讲《军事与政治》的教员长得眉目清秀,仪表堂堂,穿一身军服,一口浙江普通话非常清晰,说的理论简单易懂,他说如果没有革命的武装,革命政权就不能巩固,可见军事和政治有密切关系。下课后他也来到洪戈文三人面前,听说三人报考黄埔后他非常高兴,他对他们说:“你们从遥远的四川来到广东参加革命,这非常好,黄埔军校是革命青年的熔炉,希望你们都能够到这个熔炉中去锻炼。”
还有一个30岁左右的中等个子,有一张圆圆的脸,一口广东口音普通话讲《东江,海丰农民运动经验总结》,讲一切权力都要归农会,也讲他本人的经历,他为人很随和,让洪戈文对此人肃然起敬,心想此人能独自拉起一支队伍,把两个地区的运动搞得轰轰烈烈,配合国民政府的两次东征,还真是不简单。
最让洪戈文感兴趣的是两名身着军服的教官讲军事理论课,他们讲战术,枪械,行军布阵,队形队列等,两名教官都是20多岁年纪,腰板笔直,风纪扣扣得一丝不苟,军服虽然陈旧,却非常干净,洪戈文对教官所讲的《夜间演习》中“方向识别和着装”有特别的印象,他想劣势军队要战胜优势军队,夜间作战是一个实用战术。
三人旁听着讲习所的课,没料到时间过得飞快,8月初,秦木对三人说:“黄埔军校的招考开始了,我已经帮你们都报了名。”
讲习所学员一期的培训时间是3个月,由国共两党的著名人物充当教员,洪戈文三人只是插班听了半个多月,因此还有很多著名的人物没有见到,饶是如此,三人也听得意犹未尽,全没想到军校招考时间这么快就临近了。
这一期黄埔军校考场设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
考试那天,秦木亲自带着三人进了考场,考试分笔试和面试,笔试是数、理、化和国文四门课,国文是让做一篇文章,题目是《论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洪戈文感觉笔试还答得不错,这给他的面试增加了很大的信心。面试是在一间小教室,被叫到的考生一个一个进去,洪戈文进去后,见一个看似30岁,另一个大约40岁的军官坐在一张课桌后,他们先上下打量了洪戈文一番,问了他的姓名,年龄和籍贯等常规问题,那名40岁的军官问:“你为什么要到这里来报考军校?”
洪戈文毫不迟疑答:“为了打到军阀列强,救中国。”
40岁军官又问:“军校的学习生活很艰苦,毕业后还要上战场,要随时准备牺牲,你能忍受吗?”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洪戈文回答:“军校就是要苦,才能保证在战场上能活下来,我不会轻言死,但愿为国民革命死得其所。”
洪戈文回答问题时一直盯着两位军官的脸,他见两位军官面露微笑,彼此还相互点点头,心里感觉自己有谱。两位考官问了两个问题后就不再问了,让洪戈文回去等通知。
洪戈文出了考场和王青阳,范大河会面,王青阳也感觉自己考得不错,就是范大河心中没底,他觉得自己的文化课不太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