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人,原来我们金厢镇也和其他地方一样,只有农会的农军,没有游击队,今年我们金厢镇来了张队长,是个女仔,仲系个北人,阿,真是犀利阿,她创建了游击队,还到周围打了几次游击。”
洪戈文心里有数了,有群众的基础,再加上这支游击队武装,他觉得金厢镇的条件还不错。
一路上遇见了不少三五成群穿着军服却没有带枪的人,一问才知道他们是潮汕退下来的起义军,被沿途农民抢走了枪械。他们想加入洪戈文这支部队,但洪戈文却对这些丢了枪械的军人非常看不起。
枪是军人的生命,随意舍弃枪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黄昏时,队伍来到一座山顶,从这里向西南看去,远处3里的山下是一座人烟稠密的小镇,小镇泛起炊烟,显得很平静。阿牛对洪戈文说:“洪团长,你看,那里就是金厢镇。”
山下是一个鹰头一样的地形,鹰嘴的西面和南面临海,北面是高山,鹰脖子往东面延伸,是一条长约10里,宽约2里的长方形平地。
金厢镇就在这个鹰头的眼睛位置上。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洪戈文感叹,这里面朝大海,背靠大山,还有平原,易守也容易撤,真是一块割据的好地方。
阿牛说:“洪团长,我先下去看看情况。”
“好的,这两天海陆丰的情况变化很大,你要小心。”
“恩,我明白的。”阿牛说着就下了山。
在洪戈文所站的地方视野很宽阔,可以俯瞰包括镇子在内的方圆数公里的地区。
阿牛下山直接进了村子,过了半个多小时来了4个人,走在前面的两人像是干部,一个约30岁,皮肤白净,身材消瘦,看起来是一个知识分子,另一个越27,8岁皮肤黝黑粗糙,长得很敦实,看似当地的农民或者渔民,后面两人都很年轻精悍,应该是保卫人员。
阿牛先介绍那位皮肤白净的干部:“洪团长,这位是镇里的支部书记王书记。”王书记向洪戈文伸出双手:“洪团长,这一路辛苦了,这里就是你们的家,欢迎你们。”
洪戈文急忙拉住王书记的手:“王书记,见到你们,就像见到了亲人啊。”
阿牛又介绍那位黑皮肤的干部:“这位是农会的李会长。”
李会长又向洪戈文伸出手:“洪团长,路上好走吗,盼你们啊。”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李会长,接到命令,我们无论如何要赶过来的,多亏阿牛这个好向导,带着我们少了很多麻烦。”洪戈文放开王书记的手,紧紧拉着李会长的手。
洪戈文说的话,也不是随便的客套话,他知道当地农会和组织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本位主义,他一个外来人不能让他们认为自己是穷途末路来投,而是有命令在身,同时又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感情,还不忘表扬阿牛一番。
洪戈文又介绍了范大河,江波和刘排长和王、李两人认识。几个人寒暄客套一阵后,王书记说:“洪团长,我们去镇里吧,别看我们镇子小,安顿下你们这几十人没有问题。”
洪戈文说:“好,我们就客随主便。”
王、李二人带着洪戈文这40来人下山进了镇子。
看来这里的戒备工作做得不错,距离镇口不远,有持着梭标鸟枪的农军在守望,他们见王、李二人带着洪戈文一行来到,都向他们这支队伍行礼。
镇内街道秩序井然而且安静,也非常整洁,住户都开着门,他们见身着国民革命军军装,又带着红领带的洪戈文队伍来到,都站满了街道两旁好奇地看着。
王、李二人将洪戈文带到了镇中一个祠堂内。
祠堂坐北朝南,正殿整洁空旷,两侧有厢房,中间还有一个天井,天井内还植有树木花草,看起来庄严典雅。
对军人来说,这里真是很不错的宿营地,从参加北伐到现在,除了在武昌期间,洪戈文还没有在这么好的地方宿营过,就算在咸宁那一晚的大户人家,也没有这样的条件。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王、李二人将洪戈文等几名军官安排在两边的厢房内,房内干净整洁,各有一张床和一张八仙桌,桌上有一盏油灯。
王书记说:“洪团长,这里就是我们的招待所,以前只要上面来人就都住在这里,彭委员就在这里住过,只是以前还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