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杨改革对这些明朝的士大夫是越来越恨了,没事就自己窝里斗,自己的话都已经说道这个份上了,他们还是不希望自己造战舰。
“臣该死,该死,绝对不是不相信陛下,只是,臣以为,在没有确切的消息之前,我朝还是不宜妄动兵刀,修造战舰,待消息证实这后再做结论不迟。”这个大臣重申了官僚们的意思,不管如何说,就是不能造战舰。其他都是多费口舌。
“啪”的一声,一个杯子被杨改革狠狠的砸在了地上,杨改革怒道:“一句话,反正不能造舰?难道你要等朕被人掳去,等朕的京师被围攻,你才开心?你才死心?你想做那亡国奴,朕可不想,你想做那阶下囚,朕可不想,你想等死,朕可不想,来人啊!给我叉出去,让这个一心当亡国奴的家伙凉快凉快去,清醒一下。”杨改革的怒火爆发了,也郁闷得死了。这件事,不就是文官心里那点私心作怪吗?自己好说歹说还不行,杨改革很想干掉几个。
大殿里面的侍卫,很快就把这个家伙拖了出去,在这个大臣一阵高呼之后,话题继续。
杨改革的怒火发泄了一阵子,才好过些,开始继续自己的忽悠大计。这始终还是要说服大臣们的,实在说服不了,你那只能换人了,对于这个出海的事,杨改革无论如何,也要弄下去。最主要的,杨改革对自己的东西,很有信心。
“好了,碍事、不讲道理的人走了,事,还请大家理姓一点,为了我大明朝的万万子民着想,这个事,朕可是告诫在先了,不要泄露今天谈话的内容,否则,一旦朕侦查到是谁泄密的,哼,绝不饶恕。”
群臣又是一个寒颤,来的时候已经预测了皇帝的怒火,已经有了准备,没料到,皇帝的话,比发火还厉害。一个个认真的听着皇帝要说些什么。
“大伴,把这无关紧要的人都清理一下。”杨改革下了清理令。
王承恩应了下来,开始清理人,无关的伺候的小太监,宫女,品级太低的侍卫,都被清走了。剩下的就是这些大臣,皇帝,还有一些品级较高的侍卫。
“以下的谈话内容,朕希望诸位不要见任何的文字,记在心里就够了,在这件事没有成功之前,大家都不知道这件事,明白吗?”杨改革首先就来了个神秘的要求,这一下子,把这谈话的氛围,搞得极为神秘了,把大臣们的心,也提了上来,纷纷准备看看皇帝准备玩什么花招。
群臣纷纷道:“臣谨记陛下之命,必定不会泄露半个字,更不会提及此事。”
“有哪位爱卿,对倭国比较了解的?”杨改革决定找个“搭档”,两个人演个“双簧”,演场戏给这些重臣看。
不过,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自己对倭国比较了解,都互相看了看,最后把目光停留在了孙承宗的身上,孙承宗不好意思,出来道:“启禀陛下,本来该臣为陛下解惑,可惜,臣对倭国的了解,也实在有限,如果是一些有历史记载的东西,可能还能说出一二来,如果要问臣现在倭国如何,臣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孙承宗很坦白的说自己也对曰本不了解。
群臣见孙承宗都这样说,更是觉得尴尬,这做臣子的,不能为君上解惑,实在有失做臣子的责任。
“嗯,没事,既然诸位卿家对倭国都不太了解,那朕就把朕最近收集到的关于倭国的情况给诸位卿家说一说吧。”杨改革心道:就知道你们对曰本说不出个所以然,要是知道,那就不叫明朝的精英了。
“恭请陛下教诲。”大臣们又如是说。
“诸位可知道,为何小小的倭国能养得起三十万的军士跨海远征我朝属国?”杨改革率先来了个启发式的提问。
“启禀陛下,这,臣也不明白,想一个小岛之国,如何养得起如此众多的兵丁?能和我朝大战数次,致使我朝伤亡精锐数万,这倭国的野心,当真不可小觑了。”一位大臣对倭国能养这样多的兵也感到好奇。
“嗯,这个,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朕要防备倭国进犯,必定要了解倭国的底细,小小的倭国如何养得起数十万兵丁?诸位,可听说过倭国乃是金山,银山之国吗?”杨改革开始引导这些大臣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了。
大臣们听了,都神色异样的互相望了望,其中一位出来道:“启禀陛下,这种传闻,倒是偶有所闻,只不过,没有证实罢了,估计也做不得真。”这些大臣家里,有不少就从事这走私的事,对于这海上的传闻,多少知道一些,见皇帝说起这种“潜规则”,都面色异常。
“听说过,就好,可是,你们知道这倭国每年能产多少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