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法。
沉默了许久,徐光启才道:“启禀陛下,臣目前尚未有成熟的考虑,也不敢对陛下的想法做出适当的点评,不过,臣觉得,陛下做的这个试点,确实是十分的好,陛下何不先把这个银行的事,让李若涟的那个钱庄先来运行着,让户部给予一定的配合就行,并不需要颁布,制定什么成例,形成制度,并不需要立刻在整个大明施行,现在可以小规模的试行,待有了足够的经验,再推广不迟,如今说这个,臣也实在是不敢下结论啊!”
徐光启这个可是说实话了,这银子改银票的事,是好是坏,有多大的漏洞,有什么不足,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这个,没有一个摸索的过程,根本就不敢下什么结论,现在,一切都还是未知。更加实际的问题是朝廷和皇燕京没银子,铺不开。这个事,徐光启现在只能烂在肚子里,怕自己说出来,皇帝心里不舒服,呕闷气,平白多很多烦恼,就这件事而论,是好事,可惜,有力未逮啊!
孙承宗也道:“启禀陛下,臣觉得子先说得在理,陛下如今要全面推行这个制度怕是急躁了点,也没有什么经验,万一出个什么纰漏,就麻烦了,何不干脆,先别提形成制度,先让李若涟的那个钱庄试着运行一段时间,积累一些足够的经验再说,这个,只要陛下和户部说一声,配合一下就可以了,这个,倒是简单多了……”孙承宗也觉得,这件事,最保险的就是先小规模的试验一下,至于成不成,还得看李若涟那里积累了多少经验。
杨改革陷入了深思,自己的两位师傅,都劝自己谨慎,小心,不要艹之过急,慢慢来,先小规模的试运行再说。
毕自严也道:“启禀陛下,臣也觉得在理,如今,只要户部和李若涟的那个钱庄好好的对接一下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制定什么严密的制度,也不需要改动现有的制度,如此,倒是简单多了,曰后,可以逐步的摸索经验,为曰后全面推开做准备……”
三个人都劝自己不要急,可以让李若涟的钱庄先运转起来,只要和户部达成一致,对接就可以了,这个,相当的简单,不涉及地方官,不涉及人事,制度等等的改变,阻力应该没有那样大。应该是可行的。
杨改革点点头,自己也没有想一下子推行这中央银行,也没打算一下子全面铺开,至于说这件事,完全是为了转移群臣的注意力,掩盖自己“队伍”的失误。为了保住自己的队伍,才故意说的,其实,自己也是想先小规模,小范围的试运行一段时间,逐步的发展扩大这个,才比较自然,一下子在全国布局银行网点,这个,杨改革现在还没这个底气,这皇帝他也是个穷光蛋,要是和南方的大商人比起来,只能给别人提鞋。自己要开全国规模的银行,这银行的准备金,就够自己喝一壶了。
“唉……,朕也是这样想的,那就先让李若涟和户部对接,先试点一下这银行如何运转吧,慢慢的发展,积累些经验,……毕爱卿,户部对接,这个,没问题吧?你可是户部侍郎啊!”杨改革办这事,肯定只能用自己人。
(未完待续)
杨改革幸亏早有准备,从容的应对了这件事。虽然有左佥都御史这样的高级言官告自己的“自己人”,但是好在自己早有准本,从容的应对,没有让这件事酿成大祸。
见众朝臣的心思都不在放高利贷那件事上,知道自己算是过关了。又用目光搜索群臣,看那位有作案的嫌疑。
扫视了一圈,还是没有发现谁有嫌疑,只有那个左佥都御史黑着脸,一副我很委屈的模样。
没有得到有用的信息,这件事,肯定不会是那个左佥都御史干的,要是他干的,不可能当堂出来告这件事,起码得指使别人干,自己站在一边敲边鼓。
“众卿家,还有什么事要奏吗?”侥幸过关的杨改革,准备接着议事了。
群臣的心思早已不在这早朝上了,都飞到皇帝刚才说的事情上去了,都在考虑如何应对这件事。
问了半天,也没人出来说话,杨改革觉得今天的早朝,可以结束了,道:“既然诸位卿家没有其他事要奏,那今天,就到这里吧。嗯,朕想起来一件事来,说完这件事,就散朝吧……”杨改革准备散朝了。
群臣又好奇的看着皇帝,不知道皇帝又要说什么事。
“大伴,把那些东西都送上来吧……”杨改革今天准备了一点小小的礼物,为的就是“贿赂”大臣,在自己处理高利贷一事的时候,如果处于下风,或者说,和大臣们搞得比较僵的时候,拿这个来缓和和群臣们的关系用的。却没料到今天自己的说辞如此的给力,把那个左佥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