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都惊骇得看着皇帝,皇帝这是要给隋炀帝翻案啊?今天不是讨论通天塔的事么?怎么改成为隋炀帝翻案了?
“怎么,朕说得不对么?如今别的不说,光说我大明吧,二百年了,不是都一直依靠运河来运漕粮么?既然这运河是隋炀帝修的,我大明又用了那么多年,难道不是承了隋炀帝二百年的情么?这怎么就没有一点感激之情?……老百姓都知道喝水不忘挖井人呢,用了那么久的运河,倒是把修运河的人给忘记了……,不说感谢吧,也不至于把隋炀帝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天天羞辱吧?”杨改革说道。
众臣差点晕死,这个论调就这么在煌煌的朝堂上说了出来。不过细想,貌似皇帝说得还是有道理的啊!运河确实是隋炀帝修的,大明朝确实是用了二百年的运河,现在还在用呢,那这是不是要感谢隋炀帝呢?或者说,隋炀帝的目光高远,所做的事能惠及千年,那既然是这样,说隋炀帝是个昏君,把他当作昏君的榜样,是不是有点过了?那个昏君做的事能惠及千年的?能有这样高的眼光,这还算昏君?那以这个为标准,那明君是个啥样?
这件事虽然对众人的冲击很大,可也不是直接冲击,唯独那个把皇帝比作隋炀帝的大臣,满脸通红,胸口不住的上下起伏,很是愤怒,也很是震惊,也很是彷徨惊恐,一直以来的一个善恶标准,给皇帝一句话轻轻的打败了。
“……陛下,这绝不可能,绝不可能,那隋炀帝,即便是修了运河,做了些有功的事,可还是掩盖不了他二世而亡的事,陛下,这二世而亡的教训,不可不顾啊!陛下……”那个大臣,立刻激动的出来辩解,这个大臣虽然努力的辩解,可内心之彷徨,无人能知。这一辈子都以为是正确的观点,可皇帝一句话就将之击碎,这内心的世界算是崩溃了。
“呵呵呵,是吗?一件能惠及千年的事,卿家居然说是有些功劳的事,这评价是不是给得太低了点?……,朕还是那句老话,喝水不忘挖井人,大运河惠及我大明二百年,我大明上下更不应该忘记这个挖运河的人,否则,就是忘本……,不是吗?”杨改革继续嘲笑着。隋炀帝背着那二世而亡的黑锅一两千年了,杨改革觉得不值,应该把他的功劳和过失分开来看,杨改革如今身为帝王,倒是对隋炀帝格外的同情,那家伙,也算和自己有几分“同病相怜”,都是“亡国之君”,杨改革觉得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能给隋炀帝平反,就给他平反吧,这位“哥们”,“同行”也不容易。
说皇帝是隋炀帝的那个大臣真的快气死了,不仅气,更是惊,更是惧。皇帝居然把他说成了忘本的人,忘本可是大罪,快赶上不忠不孝了。
大臣们一致惊讶的看着皇帝,看着这个和皇帝叫板的人,也暗自庆幸,幸亏不是自己冲在最前面跟皇帝叫板,不然,如今站在那里的人就是自己了。这多尴尬啊!恐怕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位拿隋炀帝说事给说成忘本的人了,这倒霉的,和谁叫板不好,偏偏和不爱按照常理做事的皇帝叫板,如今皇帝轻飘飘的几句话,就让你下不来台。
虽然大部分大臣也都只想打酱油,可也还有大臣觉得,给隋炀帝定姓的问题,还是不能随着皇帝的心思来,还是因该维护历史的“正统姓”。
“启禀陛下,臣以为,即便是大运河有利千秋,可也不能掩盖隋炀帝昏庸,暴政的历史事实……,至于陛下说的不能忘本,臣以为,这话有些过了,以史实为镜,更可明是非……”另外一个大臣站出来帮腔,打算阻止皇帝“更改”历史事实。
“陛下……”
“陛下……”
立刻又有几个大臣跟进,一同抵制皇帝乱改“历史”。
杨改革笑了笑,又用手压了压。
众臣也安静下来,看皇帝要说什么。
“呵呵呵,诸位卿家还是觉得隋炀帝不行?还是不肯承认受惠于隋炀帝?还是不能承认不能忘本于隋炀帝?”杨改革笑着问道。
“……正是……,那隋炀帝既昏庸,又残暴,任用歼臣,导致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立刻又大臣站出来,说了一大堆隋炀帝的坏处。
“炀”这个字,可不是什么好字,特别是用给皇帝的时候,其恶劣程度,已经无以复加了。
又立刻有几个大臣跟进,隋炀帝是有史以来,就是一个恶得不能再恶的皇帝了,这是历史,这是事实,绝不能轻易的变更“历史”对隋炀帝的评价。
杨改革又压压手,众臣又才安静下来。
“呵呵呵……,得,既然这样说,那朕也没办法,……实际朕还是觉得,不仅仅是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