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衍圣公。”徐光启连忙回礼。
二人稍稍的见过礼,又把目光转向皇帝这边。
孔胤植也是心知肚明,知道了皇帝大概的意思了,看样子,皇帝打算把徐光启推出来,以儒家的名义和道家斗,这种言论、言辞不算新鲜,在士林里也有不少人支持,可徐光启的身份虽然是进士,是儒生,可还有一重身份,那就是夷人教,若是徐光启加入到这场争斗中,只怕整个事情更加复杂了,更何况徐光启搞的那些东西,孔胤植脑子里是一团乱麻……
孔胤植明白,皇帝明显的就是要挑起两家的争斗,然后自己稳坐钓鱼台,可知道又如何,皇帝有能力一手让道家站出来跟儒家斗,又能一手给儒家找个帮手,让两家斗得更厉害……,只有大家都斗得厉害,帝王的作用和权力才会更加的牢靠,大家都想、必须得到皇帝的支持和认可,皇帝倒是使得一手好的帝王之术……
想到那些跟皇帝过不去,打算和皇帝斗的人,孔胤植觉得,这还真的不是一个级别上的,皇帝随手拨弄一下,就让大家急得跳脚大骂,大乱阵脚,只差分崩离析了,还怎么跟皇帝斗?(未完待续!~!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又是沉默,又是极度的沉默。
杨改革耐心的等待着,等待着徐光启有一定的时间去理解和消化。
这些问题,涉及到了大明朝的皇权,儒家,社会伦理关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外交,殖民扩张,种族,科技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这些问题,仅仅是某一方面,就够人头疼的,可杨改革却得把这些所有的问题都综合起来,还必须要站在这所有的问题之上去看问题。这才能掌控这些东西,才能为大明朝指出一条明路来。
杨改革知道,这些东西,不可能一下子就解释清楚清楚,也不可能一下子想明白,不站在历史的高度,根本无法看清这些东西的实质,也不可能有太超出这个时代的目光,所做的事,所制定的政策、战略也不可能脱离这个时代的束缚。
杨改革要的是中国的历史从此脱离历史的束缚,脱离历史的怪圈,彻底的走向另外一条道路;是要对整个大明朝进行方方面面的,彻底的变革;要的是彻底改变中国的命运。要做到这些,无疑是艰难的,无疑是需要大智慧、大魄力、大勇气,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一个人的能力始终是有限的,推动历史的变革,除了自身的智慧,魄力和勇气,还需要有志同道合者。
杨改革要的不仅仅是自己能理解,还要徐光启能理解。
在这个时代,若是别人,杨改革也不会说这些,但对于徐光启,杨改革知道,这个问题是可以说得清楚的,是值得一提的,在数百年前的明朝这个时空中,若是说谁最有资格做“志同道合”者。徐光启无疑是最理想,最可靠的人选。
杨改革坚信,历史的传承不会欺骗自己。
……
沉默了许久。
徐光启终于似乎是动了动。这些个问题,实在是叫他为难了。即便他和皇帝之间特殊的关系,可有些话,还是不好从他的嘴里说出来,皇帝是君,他是臣,有些东西过于直白也不是什么好事。
“……陛下……”徐光启终于还是开口了。
“徐师傅只管说。”杨改革看着似乎十分难以开口的徐光启,鼓励道。
“……陛下。恕臣狂悖了,从陛下所说的这些事来看,陛下是有意对整个天下进行大变革,……而皇权和儒家,特别是儒家又渗入整个天下的方方面面,变革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了儒家,陛下,难。难啊!”虽然陛下是圣主,可要撬动整个天下,依旧是危险重重。臣知陛下之心,是要将大明朝带出困境,走向辉煌,可也担心……”徐光启没有将心里的东西再藏着掖之,既然皇帝已经把话说到了这个程度,他也干脆不再躲避什么,而是将内心的担忧说了出来。说着,徐光启也陷入了极度的忧虑之中。
“朕知道徐师傅担忧什么,不过这事,却是必须做的。朕身为皇帝,对很多事都是免疫的,即便做错了,也不会对朕本身造成什么太大伤害,甚至说,还有重来的机会。做这件事,却是再适合不过,此事非朕莫属……”杨改革倒是很坚定的说道。
古往今来,对社会进行变革的人似乎都没有好下场,但杨改革相信,自己是皇帝,天生对很多东西免疫,在这方面,或许有很多变革家无法比拟的优势,就比如秦朝的变革,那是商鞅被车裂,没好结局,但君主却没什么事,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