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蔡京这人是个投机者,他的所作所为,最终还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先。】
【所以蔡京一上位,就假托“绍述”的名义,执掌大权,辖制天子,大肆排除异己。】
【当然,若是宋徽宗赵佶能够像宋哲宗赵煦那样厉害,就算是蔡京为相,也是没有办法把持朝政的。】
【只可惜宋徽宗是一个只会吃喝玩乐的帝王,对他来说,有个丞相能够把持朝政,说不定正好是他能光明正大的躲在后宫中研究自己喜欢的笔墨丹青的一个好借口。】
【蔡京成为左相后,也开始打着变法的名义进行改革。】
【首先,他在尚书省中设置了一个新的部门——讲议司。】
【蔡京一边将自己的亲信吴居厚、王汉之等十几人安插进讲议司,一边提高讲议司的地位,让它成为了大宋政策的决定机构。】
【蔡京执政期间,朝堂大事的决策基本上都出自于讲议司,蔡京原本便是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所以他的改革中,大量使用了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但是蔡京并不是像王安石那般的无私之人,所以选取的变法内容大部分都是符合蔡京自己的利益的。】
【蔡京的某些政策还是很不错的,他首先在教育上改革:罢去科举,大力提倡太学三舍法。】
{啥玩意?废除科举?}
{太学三舍又是什么?}
{不清楚啊,这不会也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吧?}
{不清楚啊,我对王安石变法就记得个青苗法了!挠头jpg}
{罢去科举为什么会符合蔡京的利益啊!}
太学三舍法?
宋朝之前的皇帝们开始竖起耳朵了。
秦始皇嬴政正在为科举制头疼。
科举制确实是个好办法,能够网罗天下英才,但是现在他们现在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的人来参与科举啊!
简直是想选人都选不出来!
李斯和萧何已经废除了十几版方案了。
他们每一版方案,秦始皇嬴政都是看过的,真要说起来,每一个方案其实都很不错,但是奈何全部都卡在了没人参加科举这个最开始的阶段。
即便现在已经根据天幕的提示和步骤做出了纸,纸的产量也远远不够全大秦的人使用,而读书是需要时间的,他们大秦现在最缺的,恰恰就是时间。
这个三舍法又是什么?听起来好像也很被天幕推崇的样子!
“仔细听!若是这个办法能够有效的弥补科举制在大秦的弊端就好了!”秦始皇感叹。
他是真的很缺人啊!
汉武帝刘彻也是聚精会神的听着,桑弘羊早就已经拿好了纸笔和绢布,纸的质量还是有点差的,不行就再用绢布!
虽然可以看回放,但是他们还是觉得自己记一份比较踏实!
“我们现在用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大汉也有太学,这个太学三舍法,嗯,看看,说不定就能立马用上了!”
【太学三舍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对于教育和选官方面的一次重大改革。】
【大宋虽然文教兴盛,但是当时科举就是科举,学校就是学校,这两者是完全分开的。】
【王安石觉得这样的方式是对于学子们学习时间的极大浪费,所以他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部分,人数越来越少,也越来越精简。】
【也就说,王安石在太学内部进行了一个升学考试,只有更加优秀的学子才能升学。】
【太学的入学方式也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官家子弟可以免试入学,而平民子弟则是需要考试,考试合格后就能入学。】
【看着好像觉得不太公平,但是在当时,平民子弟是基本上上不了太学的,怎么说也是给了平民学子一个接触最好的学校的机会。】
【太学三舍法将太学这个官方学校并入了选官机制。】
【在大宋,你要当官,是要经过层层考核的。】
【大宋的科举分为三层,解试:各州县推荐优秀学子参加的考试;省试:尚书省礼部组织的全国学子考试;殿试:皇帝亲自进行考察。】
【太学三舍法则是规定,“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
【也就是说,上舍的学子可以不参加科举直接授官,内舍的学子可是免去解试和省试,直接参与殿试,外舍的学子则是免去解试。】
【而到了蔡京这里,他不仅大力发展教育,在各州县中建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