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便是两位最伟大诗人的相遇了。?z¨x?s^w\8_./c_o.m-】
【天宝三载夏,李白在东都洛阳,见到了尚且年少的杜甫。】
【李白己经是名扬全大唐的诗人,而杜甫虽然风华正茂,但是却也一事无成。】
【李白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名声而轻视杜甫,杜甫也并没有因为李白的名声而仰视李白,两人虽然相差十一岁,却是以平辈相交。】
【两人同游洛阳,饮酒作诗,好不快活。】
【分别时,两人还相约来年的秋天同游梁宋,相携在梁宋访道求仙。】
【这年秋天,两人来到了梁宋,在此地作诗写赋、借诗抒怀、评古论今。】
【两人的旅程还插进了第三个人,这便是诗人高适。】
【此时的高适也还没有当官,三人虽各有理想,但是匡扶社稷的心意却是相同。】
【三人一见如故,畅谈天下大势,在宫中做过天子近臣的李白,更是对大唐的未来感到忧虑,因为他己经隐隐感觉到了大唐的危机和天子的懈怠。】
【只是面对这样的情况,李白却也无能为力,只能与自己的好友逞些口舌之快。_小_说·C!M¢S? ¢首?发?】
【他们前往王屋山的阳台观寻访得道高人司马承祯,只可惜,等三人到时,司马承祯早己仙逝。】
【李白在阳台观看到了司马承祯遗留的画像,一时间感慨万分,留下了西言诗《上阳台帖》。】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注意,重点来了,这篇《上阳台帖》,不仅是诗,更是李白亲笔所书的书法作品!】
【没错,这就是我们现存的唯一一幅李白真迹!!】
【这幅作品现在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哟!】
{李白和杜甫终于遇见了!}
{杜甫也喜欢到处玩儿!}
{只有年轻时候的杜甫才是真的到处玩儿,后来的杜甫那是被迫到处流亡!}
{两人中间插了个第三者——高适!}
{高适也是在到处游历吗?我怎么觉得大唐的这些人都好闲!}
{李白杜甫和高适,三个人家中都有钱能够支撑他们到处游历,而且古人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处游历也是一种学习!}
{大唐是不是人均信道啊!}
{因为唐玄宗喜爱道教,所以上行下效,不过道士看起来就是比和尚好看!}
{和尚:用得着的时候叫人家高僧,用不着就是秃驴!!}
{原来李白还有真迹留着?}
{《上阳台帖》是李白现存唯一的真迹,上面不只有李白的字,还有乾隆的!}
{乾小西!!你真的不能放过这些古代的书画作品吗?}
{乾隆表示不能,这些对我们来说是文物,是全华夏的财富,但是对于乾隆来说,这就是他的私人收藏品!}
李白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上阳台帖》竟然还能留存世间。/微?趣~小^说+网′ *更_新′最.全.毕竟这只是当年他随手所作,与那些大家们专门留存的墨宝可不一样!
只不过,为什么只有这一幅留下来了!
毕竟自己也是专门留存了很多的手稿墨宝的!!
专门留存的没留下,反倒是随手一写的传下去了!
杜甫也道:“唉,司马先生仙逝真是一件憾事,据说司马先生对道教典籍和玄理的了解非常深厚,若是能够得到司马先生的指点,对于我们来说,也不亚于真的经历了一场神仙点化吧?”
唉,真可惜!
杜甫自己其实还好,他并不是特别的崇拜道教,对于寻仙访道的感观也很一般,只是自家偶像可是很相信这些的,没有见到司马承祯, 太白兄会不会觉得是人生的遗憾啊!
杜甫偷感很重的悄悄看向李白,被李白抓个正着:“天幕都说了,得道成仙什么的都是无稽之谈!我们寻仙访道也不过是为了追求心灵上片刻的宁静,现在在天幕的帮助下,安史之乱应该不会再发生了,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担忧朝廷,而是想办法让大唐变得更好。”
天幕上的人都说自己和太白兄不适合官场,这次去长安,我倒要看看,到底是不是真的这样!
杜甫颇为不服气的暗下决心:我要证明,天幕上这群后人一定是看错了!
【从王屋山下来后,三人又同游了一段时间,秋冬交替之际,李白和杜甫两人再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