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略显沙哑却坚定有力地说道:“太后,依老臣之见,按照皇室位次立储乃祖宗传下的规矩,李旦殿下身为嫡次子,理当继承大统。如此,方能稳定朝纲,顺应天意,使我大唐江山永固。”
此言一出,不少大臣纷纷点头附和,此起彼伏的声音在朝堂中响起:“老国公所言极是,按位次立储,名正言顺,实乃当前之良策。”罗章心中暗自思忖,李旦行事果敢,颇具决断力,若能登基,或许能为大唐带来一番新的气象,开创出不一样的局面。正思索间,却见另一位大臣从队列中站了出来,恭敬地拱手说道:“太后,老臣以为,李显殿下虽位次稍后,但他心思缜密,犹如细腻的丝线,善于权谋,仿佛一位高明的棋手,更能应对如今复杂多变、波谲云诡的朝堂局势,实乃储君的不二人选。唯有他,方能在这乱世之中,引领大唐这艘巨轮平稳前行。”朝堂之上,大臣们迅速分成两派,各执一词,争论得面红耳赤。一时间,朝堂内嘈杂声四起,气氛愈发紧张,仿佛一触即发的火药桶,随时可能爆发一场激烈的冲突。武则天太后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激烈争论,眉头微微紧皱,那紧皱的眉头仿佛凝聚着千般忧虑与思索。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沉忧虑与审慎思索。待大臣们的争论稍歇,她缓缓开口,声音虽不高,却如同洪钟般在朝堂内回荡:“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然哀家意已决。李显自幼聪慧过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颇具治国之才,且在朝中亦有一定根基,人脉广泛。明日,哀家便下旨立李显为太子,待弘儿丧事结束,便正式登基,君临天下。”大臣们听闻,虽有人心中仍有异议,但见太后主意已定,如同铁板钉钉,也只好纷纷跪地领旨,整齐而响亮地说道:“太后圣明。”罗章心中虽对太后的决定有些意外,毕竟按照常规思路,按位次立储更为常见,但他也深知君命难违的道理,只得随着众人一同跪地领命。第二日,武太后的旨意便如春风般昭告天下,立李显为太子。李弘的丧事在一片肃穆悲痛的氛围中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皇宫内外张挂起洁白如雪的白幡,仿佛一片哀伤的海洋。哀乐低回婉转,如泣如诉,仿佛在诉说着李弘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众人皆沉浸在悲痛之中,无法自拔。待李弘的丧事结束,长安城迎来了一个看似平静却实则暗流涌动的日子。这一天,李显正式登基。皇宫内,钟鼓齐鸣,那激昂的鼓点和悠扬的钟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在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礼乐奏响,宛如天籁之音,回荡在皇宫的每一个角落。身着华丽龙袍的李显,在群臣的朝拜下,迈着沉稳而庄重的步伐,缓缓走上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皇位。“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高呼,声音响彻宫殿,仿佛要冲破云霄,传达至天地之间。李显端坐在皇位上,目光威严地扫过众人,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与凝重。他深知,这皇位得来并非易事,其中充满了无数的权谋争斗与艰辛。而未来的路,更是荆棘密布,充满了挑战与变数,如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航行,稍有不慎便可能船毁人亡。罗章站在群臣之中,望着新登基的李显,心中五味杂陈。他明白,随着新帝登基,朝堂必将迎来一番翻天覆地的格局变动,而罗家,作为朝中颇具影响力的家族,也将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如同置身于狂风暴雨中的一叶扁舟。退朝之后,罗章心事重重地回到北平府。罗昌与罗英早已得知消息,在府中焦急地等待着父亲归来。见到罗章回来,二人赶忙迎上前去,眼神中充满了关切与好奇。罗昌一脸急切地问道:“父亲,朝堂之上情况究竟如何?到底立了谁为新君?”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焦急与迫不及待。罗章微微叹了口气,神色略显疲惫地说道:“太后下旨立了李显为太子,今日已正式登基。”那声音中,既有对局势变化的无奈,又有对未来的担忧。罗英皱了皱眉,眼中闪过一丝思索的光芒,思索片刻后说道:“如此一来,朝堂局势怕是要发生天翻地覆的大变化了。我们罗家须得谨慎行事,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小心翼翼,审时度势,方能在这复杂的局势中站稳脚跟,不被卷入无尽的漩涡。”罗昌有些不以为然地说道:“怕什么,我罗家世代忠良,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那是有目共睹的。不管谁登基为帝,难道还能亏待了我们不成?”他的语气中带着年轻人特有的血气方刚与些许鲁莽。罗章看了罗昌一眼,眼神中既有严厉,又有关爱,严肃地说道:“昌儿,你切莫小瞧了这朝堂风云。新帝登基,各方势力都在重新洗牌,犹如一场复杂的棋局重新开局。我们罗家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