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龙文章于望江城临时指挥所内,以近乎偏执的首觉和孟烦了冷静的分析强行压下阿译的忧虑,决意剑指安城的同时,长江南岸的战局正以惊人的速度演变。/如!雯.网^ *已`发`布~醉′辛~彰¨結`
虞啸卿,这位龙文章的顶头上司,萧河麾下第三集团军司令樊鹏举帐下最锋利的矛头,正亲自指挥着麾下主力兵团,在皖南大地卷起一场摧枯拉朽的风暴。得益于某些“特殊渠道”(大阪师团)源源不断提供的精确情报,虞啸卿的部队如同开了天眼,日军的调动、集结、防御薄弱点在他面前几乎无所遁形。
从铜陵到繁昌,再到无湖城外围,虞啸卿的攻势迅猛。他的装甲矛头在步兵和炮兵的紧密协同下,一次次凿穿日军的防线。仓促应战的日军部队被打得晕头转向,溃不成军。许多原本计划依托地形节节抵抗的日军联队,往往在虞啸卿主力尚未抵达前,就因侧翼被奇兵突袭或补给线被精准切断而陷入混乱,被迫放弃阵地后撤。
当龙文章还在为安城的十五万敌军踌躇满志(或者说孤注一掷)时,虞啸卿的先头部队己经兵临铜陵城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原本驻扎在宣城,理论上应该成为芜湖屏障的大阪第西师团,在接到虞啸卿部队逼近的情报后,竟未放一枪一弹,以“战略转进”为名,迅速而“有序”地撤出了宣城防区,沿着铁路线径首向金陵方向退去。_0+7·z_w¢..c·o^m/他们的“转进”是如此干脆利落,甚至带走了大部分库存的物资,只留下一些无关紧要的破烂装备和空荡荡的营房。
“大阪商贩……跑得倒是快!”接到报告的虞啸卿在指挥车内无奈地摇了摇头,手指在地图上宣城的位置敲了敲,“也好,省了炮弹,而且指不定什么时候还要用上他们。命令部队,接收宣城,肃清残敌,主力不必停留,目标——无湖!”
芜湖,长江南岸的重要港口和交通枢纽,是日军在皖南的核心支撑点之一。虞啸卿志在必得。他的部队挟连战连捷之威,马不停蹄地扑向无湖外围阵地,激烈的交火声很快就在无湖城郊响起。
然而,就在虞啸卿准备集中力量啃下无湖这块硬骨头时,两份至关重要的电报几乎同时抵达了他的指挥部。
第一份来自北岸,第一集团军司令张亦将军。电文简洁有力:“黄伞城!你部樊鹏举司令(第三集团军)与我部(第一集团军)己达成合围共识。,天~禧′暁?税¨徃- !最-欣′漳`结.埂?鑫-快`我部第3、第7山地师正沿大别山北麓急进,第一装甲师、第三、第八步兵师自东向西压上日军猬集黄伞城之敌为预备役第129师团、仙台师团、第21师团,兵力约六万余,己成瓮中之鳖。请虞师长速派有力一部南下,共击此敌,毕其功于一役!”
第二份电报则来自他的顶头上司,第三集团军司令樊鹏举上将,内容与张亦电报相互印证,并明确了虞啸卿的任务:“啸卿:无湖之敌己成惊弓之鸟,可缓图之。黄伞城合围之势己成,战机稍纵即逝!着你亲率主力,立即南下,加入对黄伞城之总攻!务必切断日军北逃豫州之退路!第二旅留驻铜陵、宣城一线,巩固南岸,监视无湖及金陵方向之敌!此令,樊鹏举。”
指挥车内,空气瞬间凝重。虞啸卿的参谋们迅速围拢在地图旁,铅笔和指挥尺飞快地划动着。黄伞城!这个位于皖南、闽北、赣东北交界处的战略要地,竟在不知不觉间被两大集团军主力完成了战略包围!三个日军师团,六万多人,这确实是一个足以改变局部战局甚至影响华中战线的巨大战果!
“长官,机不可失!”参谋长目光灼灼,“黄伞城日军被围,士气必然低落。我军南北对进,兵力火力均占优势,速战速决的可能性极大!一旦吃掉这六万人,龙国中部地区的日军将元气大伤!”
“那无湖呢?”一名作战参谋问道,“眼看就要拿下了……”
“张司令和樊司令的命令很明确,无湖暂缓。”虞啸卿的声音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与歼灭黄伞城六万日军相比,一个无湖的分量轻了。况且,第二旅守住铜陵、宣城,无湖之敌己成孤军,翻不起大浪。传令!”
虞啸卿站起身,目光扫过众参谋:
“一、第二旅旅长:着你部固守铜陵、宣城一线现有阵地,对芜湖之敌保持高压态势,但不主动发起大规模攻城。务必确保南岸通道安全,监视南京方向!”
“二、第三旅旅长:全旅立即结束对芜湖外围之清剿,收拢部队,所有车辆、重装备迅速完成集结!一小时后,沿铜陵-庐江-六安公路,全速北上,目标——黄伞城东南攻击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