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64

语,调出鲨鱼进化史的全息投影。四亿年前的盾鳞结构与眼前样本对比,纳米沟槽的角度偏差精确到0.001度——这个数值恰好是诱导量子隧穿效应的临界参数。他突然想起古籍记载:古琉球人用鲨鱼皮摩擦罗盘,能让指针指向"虚位"。难道所谓的"自然进化",实则是某种高等智慧留下的量子编程?

就在此时,实验室的警报炸响。一群身着黑色作战服的人破墙而入,为首的银发女人举起电磁脉冲枪:"林博士,你们触碰了不该触碰的禁区。盾鳞的量子特性,早在明代就被用于加密军国机密。"她甩出一份泛黄的密档,上面赫然画着与实验室内相同的bec光斑图案,"那些看似自主编码的光斑,实则是古人植入的量子水印,一旦激活..."

话音未落,林深猛地将盾鳞样本投入超流体氦池。剧烈的量子相变引发空间扭曲,bec的光斑化作无数纠缠光子,在空中拼出最后的警告符号。女人的电磁枪在量子场中熔毁,她望着消散的光斑,眼中闪过一丝敬畏:"你们以为这是科学冲突?错了,这是跨越千年的量子博弈——自然法则与人工编程的边界,从来就不存在。"

当一切归于平静,林深盯着烧杯中残留的盾鳞碎片。那些纳米沟槽仍在散发微弱的量子信号,仿佛在嘲笑人类对"不可能"的定义。或许正如那个银发女人所说,在量子世界里,所谓的科学冲突,不过是更高维度秩序的冰山一角。

2. 文献矛盾

量子计算的时效分歧:加密破解的时间迷雾

在国际密码学大会的主会场,气氛紧张得如同拉满的弓弦。ibm的首席量子科学家林恩站在演讲台上,背后的大屏幕上闪烁着令人咋舌的数据:“我们最新的量子计算机,只需3分钟就能破解rsa-2048加密。”台下瞬间炸开了锅,质疑声此起彼伏。

坐在前排的密码学家陈教授眉头紧锁,他站起身来,声音里带着一丝愤怒:“这不可能!量子比特的稳定性、纠错算法的复杂性,都决定了实用化量子计算还需多年,更别提在3分钟内完成如此复杂的破解。”林恩微微一笑,调出量子计算模拟的核心数据:“我们采用了全新的拓扑编码技术,将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延长至毫秒级,结合优化后的shor算法,实现了指数级的运算加速。”

会后,陈教授邀请林恩到实验室详谈。在堆满古籍和实验设备的房间里,陈教授调出一份加密文档:“这是用rsa-2048加密的明代航海日志,包含着未公开的历史秘密。按照你的说法,量子计算机能瞬间解开?”林恩点头,将数据接入便携式量子计算终端。3分钟过去,屏幕上的解密进度条却停在了10%。

“怎么回事?”陈教授的语气里带着一丝嘲讽。林恩的脸色变得凝重,她检查算法后发现,日志中的加密密钥似乎混入了某种特殊的混沌序列,每一次计算都会随机改变结构,使得原本3分钟的破解时间被无限拉长。“这是古代的混沌加密术!”林恩突然意识到,“他们通过随机生成的密钥序列,让加密信息成为永不重复的谜题。”

为了验证猜想,林恩查阅大量古籍,在《天工开物》的隐秘章节中找到了线索——古人用“沙漏计时、星象定位”的方法生成随机密钥,这种天然的混沌系统让量子计算机的并行计算优势大打折扣。与此同时,陈教授在量子纠错算法上取得突破,成功将错误率降低至0.01%,但这仍不足以支撑3分钟内破解rsa-2048。

在量子计算实验室的深夜,林恩望着窗外的城市灯火,手中的古籍残页与量子计算模型的投影重叠。她终于明白,所谓的“3分钟破解”只是理论上的极限,在现实中,加密与解密的博弈从未停止。无论是量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还是古人留下的混沌加密智慧,都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在这场关于加密破解时效性的争论中,唯一确定的是:技术的进步永远伴随着新的挑战,量子计算的实用化之路,远比想象中漫长。

喜欢大明锦衣卫1。

不想错过《大明锦衣卫1》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