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89

率迷雾中的量子狂澜

暴雨如注,叶深蜷缩在临时搭建的观测站里,耳边是监测设备此起彼伏的蜂鸣。他死死盯着示波器上跳跃的曲线,窗外,一根特制的分形白银避雷针在狂风中巍然挺立,表面的锌镀层在闪电的映照下泛着诡异的幽光。

“气压降到10^{-3}atm了!”助手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颤抖。叶深点点头,目光扫过手中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公式和计算。在那堆复杂的数学符号中,一行醒目的式子赫然在目:p \approx \exp\left(-\frac{2d\)}}{\hbar}\right)

这是量子隧穿概率的计算公式。根据前期的实验数据,当d = 1\,nm、v_0 - e = 5\,ev时,单个粒子发生量子隧穿的概率p约为10^{-5}。这个概率小得近乎可以忽略不计,在经典物理的世界里,几乎等同于不可能事件。

但叶深知道,在量子的世界里,再微小的概率,在庞大的粒子基数面前,都可能引发不可思议的宏观效应。而即将到来的雷电,恰恰能提供这样的条件——据估算,一次普通雷电脉冲携带的电子数量高达10^{20}个/秒。

“准备引雷!”叶深深吸一口气,下达指令。随着人工引雷装置启动,天空中原本肆虐的雷电仿佛被无形的手牵引,朝着那根分形白银避雷针汇聚而来。刹那间,一道水桶粗的闪电划破苍穹,狠狠劈中避雷针。

10^{20}个电子/秒的洪流涌入避雷针,在锌镀层与白银交界处,量子世界的神秘法则开始显现。尽管单个电子发生隧穿的概率仅为10^{-5},但在如此庞大的粒子数量冲击下,无数电子开始以一种超越常理的方式,突破原本不可逾越的势垒。

,!

叶深紧盯着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屏幕,在微观视角下,那些电子如同在概率迷雾中穿梭的幽灵。它们有的被势垒反弹,有的却奇迹般地出现在势垒另一侧。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子完成隧穿,白银晶格开始出现异常——原本规则排列的原子,在量子隧穿效应的影响下,竟开始重新排列。

“晶格重组启动!”助手的惊呼淹没在设备的警报声中。叶深看着监测数据,心跳骤然加速。根据理论预测,当大量电子通过量子隧穿突破势垒,会引发连锁反应,使白银晶格逐渐转化为碳纳米管结构。而现在,这一过程正在他眼前真实上演。

在雷电脉冲的持续轰击下,10^{20}个电子/秒的量子洪流不断冲击着白银晶格。每一秒,都有数以亿计的电子完成那看似不可能的量子隧穿。白银原子在电子的撞击下,通过量子隧穿效应,逐渐转化为sp^2杂化的碳原子,构建起碳纳米管的雏形。

观测站开始剧烈摇晃,仿佛被卷入了一场无形的风暴。叶深知道,他们正在见证一个足以改写物理学教科书的时刻——那些曾经只存在于理论推导中的数据,此刻正化作眼前震撼的现实。而这一切的开端,不过是那微小到近乎可以忽略的量子隧穿概率,在庞大的粒子基数下,引发的一场宏观量子奇迹。

当最后一道闪电消散,叶深看着已经完全转化为碳纳米管阵列的避雷针,久久说不出话来。这次实验不仅验证了量子隧穿在宏观尺度上的可能性,更揭示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之间那微妙而又强大的联系。在量子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绝对不可能的,再微小的概率,都可能在合适的条件下,掀起惊涛骇浪。

2. squid灵敏度验证

台风眼的量子震颤

警报声在防风舱内炸响时,林夏的手指正悬在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的调节旋钮上方。窗外,台风"厄里斯"的风眼如同一只巨兽的瞳孔,将观测站整个吞噬在诡异的寂静中。气压计显示值已跌破10^{-3}atm,低温恒温器将squid芯片维持在2.17k的临界温度。

"地磁场读数开始波动!"助手的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颤抖。林夏盯着全息投影,原本平直的磁场曲线突然泛起细密的涟漪。现代squid理论上可探测低至10^{-15}\,t的磁场变化,而此刻台风眼带来的地磁场扰动已达到惊人的\sim 10^{-7}\,t——这足以让最精密的量子传感器进入狂欢状态。

她深吸一口气,轻轻转动旋钮。包裹着铌钛合金的超导环开始苏醒,约瑟夫森结阵列在低温中泛起幽蓝的量子辉光。当第一个磁通量子\phi_0=h/2e \approx 2.07 \times 10^

不想错过《大明锦衣卫1》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