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大明锦衣卫215

中突然闪过一个大胆的想法——这些符号会不会是某种古代的时间戳记录?

林悦立即联系了区块链专家陈宇。两人带着银锭样本来到量子计算实验室,利用最新的量子算法对符号进行解析。经过72小时的运算,结果让他们震惊不已:银锭上的符号,竟是一套基于天文观测的时间戳系统,记录了白银从美洲开采、运输到中国的关键时间节点,与区块链时间戳确保交易顺序和不可篡改的原理如出一辙。

为验证这一发现,他们开始收集更多明代白银贸易的文物和文献资料。在西班牙塞维利亚的档案馆里,他们找到了16世纪的航海日志,其中详细记录了每艘运银船的出发和抵达时间;而在中国福建的家族祠堂中,他们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族谱,上面记载着祖辈参与白银贸易的往来账目。

将这些信息与银锭上的时间戳交叉验证,一幅跨越时空的白银贸易画卷徐徐展开:1571年,一艘满载美洲白银的西班牙大帆船从阿卡普尔科启航,历经三个月的航行抵达马尼拉,船上的白银被标记上第一个时间戳;随后,中国商人用丝绸、瓷器等货物交换白银,银锭被转运至福建月港,在这里,银锭被刻上第二个时间戳,记录交易完成的时刻;最终,这些白银流入明朝内陆,成为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的重要货币基础。

更惊人的是,他们发现不同银锭上的时间戳形成了一种链式结构,前一个时间戳的哈希值被包含在后一个时间戳中,任何对时间或交易信息的篡改都会导致哈希值不匹配,这与现代区块链的链式结构完全一致。

随着研究深入,他们的发现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轰动。历史学家惊叹于古人在贸易记录上的智慧,区块链专家则从这些古老的时间戳中汲取灵感,为现代加密技术的发展提供新思路。而林悦和陈宇,仍在继续探索,希望从更多的历史文物中,挖掘出古代贸易与现代科技之间那些不为人知的联系,让跨越时空的账本,诉说更多关于人类文明交流与发展的故事。

永恒之匣

在喜马拉雅山脉深处的量子存储实验室,研究员陆川小心翼翼地将最后一块钨银合金薄片嵌入特制的容器。这是他耗时三年研发的"永恒之匣"——一种利用钨银合金作为信息载体的新型存储设备,其核心设计,正是基于钨的高熔点特性。

"开始压力测试!"随着陆川的指令,实验舱内的温度迅速攀升至1800c。在这样的高温下,普通金属早已化为铁水,而镶嵌着纳米级信息刻痕的钨银合金薄片,却依然保持着完美的结构。显示屏上,存储在合金内部的量子数据没有出现任何丢失或错乱。

这个项目的灵感,源于一次考古发现。两年前,陆川在敦煌莫高窟的修复工作中,偶然发现了唐代的金属文书。这些文书采用了特殊的合金材料,历经千年风沙仍保存完好。经过分析,他发现其中含有微量的钨元素,正是这种高熔点金属,赋予了文书超凡的耐久性。

陆川决定将这一原理应用于现代数据存储。他带领团队研发出一种特殊工艺,将量子信息以纳米级刻痕的形式记录在钨银合金表面。钨的高熔点特性,使得这些刻痕在极端环境下依然稳定,而银的高导电性,则确保了数据的快速读取。

但挑战接踵而至。在一次模拟陨石撞击的实验中,合金薄片出现了细微的裂纹。陆川没有放弃,他通过调整合金配比,在钨银中加入微量的稀有金属,成功增强了材料的韧性。经过改良的合金,不仅能承受2000c的高温,还能抵御高强度的物理冲击。

这项技术很快引起了国际关注。在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永恒之匣"为人类文明的延续提供了新的可能。各国政府纷纷将重要数据存储在这种合金载体中,甚至有机构计划将其发射到太空,作为人类文明的"数字方舟"。

然而,陆川并没有止步于此。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将量子纠缠技术与钨银合金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永恒存储"。当夜幕降临,实验室的灯光依然明亮,钨银合金在检测仪下泛着幽蓝的光,仿佛在诉说着:在时间的长河中,有些信息,注定永不消逝。

5. 跨学科研究框架

古炉幽光

南京博物院的地下文物库房里,考古学家苏明正对着一尊残破的明代坩埚发愁。这尊出土于南京明代官窑遗址的坩埚,表面布满奇异的纹路,不同于任何已知的冶炼痕迹。在清理内

不想错过《大明锦衣卫1》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