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大明锦衣卫220

折叠,最终锁定在太平洋深处某个神秘坐标。

"那是郑和船队失踪的反物质舱位置!"考古学家老周翻出明代《瀛涯胜览》的批注,手指在"海中有宝,触之如星坠"的记载上颤抖。联合科考队立即出发,在马里亚纳海沟的黑暗深渊中,声呐探测到一个散发着诡异能量波动的金属物体。

当机械臂将舱体残骸打捞上船,舱壁沉积的汞引发了新的震动。质谱仪显示,其同位素比值 \frac{\delta^{199}hg}{\delta^{201}hg} = 1.62 \pm 0.03 ,与17世纪澳门炼金工坊遗址样本在2σ误差范围内完美吻合。这个发现证实,反物质舱正是用当时最先进的量子提纯技术炼制的汞合金打造,而鲎血石墨烯墨水显影的杨-米尔斯方程,浑天仪的量子计算,五维坐标的锁定,最终指引人们找到了这个跨越六百年的科技遗产。

如今,在国家博物馆的特展区,反物质舱残片与浑天仪静静陈列。每当夜幕降临,鲎血石墨烯墨水书写的杨-米尔斯方程便会在紫外灯下亮起,五维坐标的投影在展厅中缓缓旋转。这些跨越时空的科技密码,不仅揭示了古代智慧的惊人高度,更为现代量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墨痕与星光的交汇处,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仍在继续。

五、待解科学问题

微观共舞:鲎血与石墨烯的自组装传奇

在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实验室里,林教授将一滴鲎血轻轻滴在石墨烯薄片上,一场跨越生命与材料界限的微观戏剧就此开场。鲎血里89kda的铜蓝蛋白,携着生命分子的独特密码,缓缓靠近蜂窝状的石墨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教授目不转睛地盯着显微镜,轻声下令:“开始记录。”只见铜蓝蛋白如同训练有素的舞者,精准地落在石墨烯表面。蛋白分子中的芳香氨基酸侧链,与石墨烯的共轭π键开始相互作用,一种微妙的引力在两者间悄然滋生。随着时间流逝,更多铜蓝蛋白聚集过来,它们彼此靠近、排列,渐渐形成规则的图案,就像在石墨烯舞台上摆出了整齐的方阵。

“太不可思议了,这难道是……自组装?”助手小李忍不住惊叹。林教授神色凝重,微微点头:“理论上,两者间的π-π相互作用会驱动它们自发组合,但如此有序的排列,背后肯定还有更深层次的机制。”

为了探寻真相,林教授决定使用冷冻电镜进行观察。样品被迅速冷冻至液氮温度,固定住这一刻的微观状态,随后放入冷冻电镜中。在电镜下,他们看到了惊人的细节:铜蓝蛋白与石墨烯之间不仅存在π-π堆叠,还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相互连接,形成了稳固而有序的结构。

“你看,这些铜蓝蛋白就像被无形的手牵引着,自动找到了最合适的位置。”林教授指着屏幕上的图像说道,“石墨烯的二维平面为铜蓝蛋白提供了理想的排列平台,而铜蓝蛋白的结构又决定了它们的排列方式,两者相辅相成。”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铜蓝蛋白的自组装并非随机过程。其表面电荷分布、氨基酸序列以及空间构象,都与石墨烯的原子结构高度匹配,就像拼图的两块,完美契合。这种精准的匹配,使得铜蓝蛋白在石墨烯表面形成了稳定的单层膜,每一个蛋白分子都各司其职,构建出独特的微观世界。

“这不仅仅是材料的结合,更是生命与物质的深度对话。”林教授在实验记录中写道,“鲎血中的铜蓝蛋白,在石墨烯的舞台上演绎出了一场精彩的自组装之舞,揭示了微观世界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奥秘。”

古炉新焰

南京博物院的青铜器修复室内,王磊戴着护目镜,仔细端详着明代万历年间的青铜鼎残片。手持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检测数据让他心跳加速——这件青铜器的锡铅比例竟与理论计算的超导临界温度92k完美契合,远超常规认知中古代合金的性能。

“必须复现当时的冶炼工艺!”王磊拨通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冶金考古团队的电话。两周后,他们在安徽铜陵古矿遗址搭建起仿古冶炼炉。当第一炉铜矿石投入熔炉,烈焰映红了所有人的脸庞。按照古籍记载,他们加入了特定比例的锡、铅,还混入了当地特有的孔雀石。

“温度达到1200c!”助手大声喊道。王磊紧盯坩埚中的溶液,突然发现液面泛起奇异的波纹,与现代超导材料制备时的量子涨落现象惊人相似。当合金冷却成型,检测结果令人震惊:样品的临界温度竟达到89k,与原件处于误差范围内。

不想错过《大明锦衣卫1》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