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逻的马蹄声,惊起一群寒鸦。当他们终于将物资送到义军手中时,王聪儿从怀里掏出半块硬饼塞给陈阿七:"替我谢谢乡亲们,这冰墙,我们一起凿穿。"
然而,清军的封锁愈发严密。德楞泰调集火炮,对着疑似义军藏匿的山谷狂轰滥炸;每座寨堡都配备了信鸽,一旦发现异动,即刻飞报求援。有村民试图翻越封锁线,被清兵用弓箭射成刺猬,尸体就挂在寨墙上,警示着那些心怀异志的人。
寒冬腊月,义军营地断粮了。战士们只能啃食树皮,用雪水煮草根充饥。但即便如此,他们仍在寻找突破封锁的机会。王聪儿发现,清军的寨堡虽多,但彼此间存在视野盲区。她挑选出精锐士卒,组成夜袭队,趁着风雪潜入寨堡,抢夺粮食和武器,再迅速消失在夜色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阿七所在的村子也成了战场。清军怀疑村民通敌,将整个村子夷为平地。陈阿七带着幸存的乡亲们加入了白莲教,他握着从清军手里夺来的钢刀,眼神比冰雪更冷:"他们要把我们冻死饿死,那我们就把这冰墙烧个精光!"
随着战事胶着,清廷的封锁策略逐渐显现出残酷的另一面。为了彻底断绝义军与百姓的联系,清军开始强行迁移人口。老弱病残在迁徙途中冻饿而死,青壮年则被编入团练,成为封锁自己同胞的帮凶。这种"冰封甬道"般的隔绝,不仅冻结了物资流通,更撕裂了人心。.2.叭′墈!书¨王· _吾·错?内/容*
王聪儿明白,正面突破封锁已无可能。她决定率部西进,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临行前,她将一枚莲花玉佩交给陈阿七:"替我守好这里,等冰化了,我们还会回来。"当义军的身影消失在茫茫雪幕后,陈阿七望着被冰雪覆盖的故土,攥紧了手中的玉佩——这冰封的甬道再坚固,也锁不住人心的火种。
多年后,当史学家回顾这段历史,往往会惊叹于清廷"坚壁清野"策略的成效。但他们或许忽略了,那些被强行封入"冰窖"的百姓,那些在绝境中依然坚守的义军,正是他们用血肉之躯,在看似密不透风的封锁线上凿出了希望的裂痕。而那道裂痕,终将成为照亮新时代的曙光。
寒铁枷锁
乾隆五十九年深冬,扬州瘦西湖的游船早已停摆,湖面结着薄冰。书斋内,老学究徐文远捧着新刻的诗集,手却止不住地颤抖。墨迹未干的纸页上,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让他冷汗浸透长衫——十年前,江南某位才子因类似诗句被凌迟,全家发配宁古塔。
"父亲,里正带人来了!"儿子撞开房门,脸色煞白。徐文远慌忙将诗集塞进灶膛,火苗刚舔到纸角,衙役的皮靴已踏碎门槛。为首的捕头晃了晃公文:"有人告发你私藏禁书,与白莲教逆党有染。"
"大人明鉴!"徐文远扑通跪地,"小人一介书生,怎敢..."话未说完,捕头的铁链已缠住他脖颈。连坐法的阴影笼罩着街巷,邻居们隔着门缝窥视,无人敢出言求情。当徐文远被拖出家门时,他瞥见自家门上被贴上"逆党"封条,妻女凄厉的哭喊渐渐消散在寒风中。
在京城军机处,和珅展开密折,嘴角勾起冷笑。乾隆皇帝对"妖言惑众"的白莲教日益忌惮,全国性搜捕令已下发三月。密探们为邀功请赏,将任何可疑言论都上报成"谋逆证据"。"文字狱当与连坐法并用,"和珅提笔批注,"唯有让天下人寒了心,才能永绝乱党之患。"
湖北孝感,年轻的绣娘苏云娘正为丈夫绣平安符。突然,院门被撞开,几个衙役举着火把闯进来。"你丈夫昨日与人议论朝廷新政,"捕头甩下锁链,"按连坐法,全家都得下狱。"苏云娘攥着未绣完的丝线,看着襁褓中的女儿被粗暴地扯开,绝望的尖叫划破夜空。这样的场景,在大江南北每日都在上演。
白莲教的暗堂里,教主刘之协展开各地传来的密报,怒拍桌案:"朝廷宁可错杀千人,不放过一人!"烛光下,密密麻麻的名单记录着无辜受牵连者——因在茶馆说书提到"改朝换代"被灭门的艺人,因日记中出现"天象异常"字样被抄家的举人,甚至有孩童因玩耍时哼唱不知何处听来的歌谣,全家被投入大牢。
"这不是搜捕,是用寒铁枷锁锁住人心!"刘之协将名单抛向火盆,"当百姓连喘气都害怕,当读书人不敢写一个字,这世道就真成了冰窖!"他望向跪地的教徒,眼中燃起怒火,"但冰层越厚,下面的岩浆就越滚烫!"
随着搜捕扩大化,民间积怨如地底的暗河奔涌。四川某处山村里,老石匠在凿石碑时,偷偷刻下"天道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