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大明锦衣卫408

到一本包着褪色蓝布的族谱。《晋阳冯氏宗谱》的封皮上,烫金的朱雀纹章虽已斑驳,却仍透着几分威严。当她翻开扉页,泛黄的宣纸上,\"万历三年秋月立\"几个朱砂字让她心脏猛地收紧——这正是晋商与暹罗进行\"秘术交易\"的关键年份。

族谱采用传统的牒记式编排,在第七代先祖名录下,\"冯守业\"三个字旁密密麻麻批注着小字。苏瑶举起放大镜,屏住呼吸逐字辨认:\"守业公,字承天,万历朝晋商巨擘,领命赴暹罗,得龙渊秘术...\"她立即调出此前破译的晋商账本,交易记录中的押运负责人姓名,竟与冯守业完全吻合。更令人震惊的是,族谱中记载冯守业归国后突然深居简出,其宅邸彻夜亮着的灯火,常伴有金属锻造的声响。

当翻到冯守业的临终遗言时,整个档案室仿佛都弥漫着寒意。\"龙渊之秘,冯家世代不得泄露,除非...天地异变。若违此誓,必遭天谴。\"最后的\"天地异变\"四字,墨迹明显比其他字迹更深,仿佛是老人用尽最后的力气刻下的警告。苏瑶注意到,遗言下方还盖着一枚特殊的印章,纹路与冯远办公室暗格中《天工秘录》残卷上的印记如出一辙。

消息迅速传到林宇处,他正在分析太湖地宫的最新检测数据。当听到\"天地异变\"的预言时,手中的检测报告应声落地。地质监测显示,近十年太湖区域的地脉能量波动频率,与明代《天工秘录》中记载的\"地脉将崩\"前兆高度吻合;而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正以惊人的速度逼近地宫防护系统的承受极限。难道冯守业四百年前就预见到了现代的环境危机?

为了验证这一猜想,联合调查组对冯氏祖坟进行了保护性发掘。在冯守业的棺椁中,除了金银玉器,还发现了一个用铅盒密封的青铜筒。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打开时,里面的帛书让所有人大为震惊:这是一份详细的\"地脉枢机\"维护手册,不仅记载了装置的运行原理,还附有应对能量过载的十二种方案。而手册的最后一页,赫然画着一个正在融化的冰球——这个四百年前的图案,竟与现代冰川消融的卫星图像惊人相似。

随着调查深入,更多细思极恐的线索浮出水面。冯氏家族的族谱中,每隔几代就会出现一个名为\"观星者\"的特殊职位,他们的职责是观测天象、记录地脉异动。而在最近几代的记录中,频繁出现\"荧惑守心,地脉鸣响\"的描述,对应的时间节点,恰好与现代地震监测站记录的异常震动完全重合。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冯远被捕前的日记里,曾用密语写道:\"预言的时刻到了,先祖的使命该由我完成。\"

面对这些证据,冯远的辩护律师在庭审中抛出了惊人的观点:\"我的当事人并非文物破坏者,而是冯氏家族使命的执行者。他认为全球变暖已经构成''天地异变'',试图重启地脉枢机,是为了利用古代科技拯救地球。\"这一说法在社会上引发轩然大波,支持者认为冯远是\"悲剧英雄\",反对者则痛斥其为\"科学疯子\"。

但林宇和苏瑶在研究中发现了更复杂的真相。通过对《天工秘录》和冯氏帛书的交叉比对,他们破译出一个隐藏的警告:地脉枢机虽然具备调节地脉能量的能力,但在明代的试运行中,曾因操作失误引发过区域性地震。冯守业临终前之所以立下严苛的誓言,正是因为深知这项技术的危险性。而冯远显然误解了先祖的遗愿,他在利益集团的蛊惑下,将拯救世界的使命异化为满足私欲的工具。

案件结束后,冯氏宗谱被永久保存在国家博物馆的特展区。展柜玻璃上,\"龙渊之秘,冯家世代不得泄露,除非...天地异变\"的遗言在灯光下泛着暗红的光泽。参观的人群中,不时有人驻足沉思: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是否真的比古人更懂得如何与自然相处?冯氏家族六百年的使命,究竟是守护文明的火种,还是禁锢进步的枷锁?

而在太湖深处,地脉枢机依然在缓缓运转,它与现代监测设备形成了奇妙的共生。林宇和苏瑶的团队仍在持续研究,他们深知,冯守业的预言或许尚未真正应验。当\"天地异变\"的时刻真的到来,人类能否在古代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中,找到一条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路?这个跨越时空的谜题,或许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但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文明延续的意义。

深达三百米的湖底,林宇的潜水灯在浑浊的水流中划出惨白的光晕。他的指尖刚触碰到\"地脉枢机\"核心装置的青铜外壳,身后突然传来齿轮转动的声响。锈迹斑斑的甬道尽头,冯远戴着特制的抗压头盔缓缓走

不想错过《大明锦衣卫1》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