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大明锦衣卫424

的青铜构件。

"魏承宗被凌迟处死,魏氏族人发配宁古塔。"林夏指着密档最后的朱批,"但奇怪的是,十年后这批人竟集体消失了。"她调出卫星地图,将光标停在东北深山的一处坐标,"根据线报,魏崇上个月刚去过这里——那里曾是清代流放犯人的驿站,现在只剩一片废墟。"

与此同时,江雪在实验室接到匿名快递。牛皮纸包裹里除了半截青铜齿轮,还有张泛黄的便签,蝇头小楷写着:"魏家的人在找你们手里的残页,小心声呐频率!"齿轮表面的云雷纹与赵莽复刻的水闸模型如出一辙,检测结果更令人震惊——其金属成分中竟含有微量汞合金,正是激活水闸机关的关键物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赵莽连夜赶到警局,将检测报告摔在桌上:"这个齿轮的铸造工艺至少有三百年历史,但汞合金的配比方式...和我们在实验室调试出的最新数据误差不到0.3%!"他调出监控录像,画面里魏崇戴着鸭舌帽走进古玩城,但在拐角处突然转身,对着摄像头露出意味深长的微笑。

档案室再次被翻了个底朝天。林夏在民国水利部的旧卷宗里,发现了1942年的绝密调查报告。照片上,日本关东军正在徐州挖掘古墓,带队的军官竟是化名为"青木正雄"的魏氏后人。报告中提到,日军企图利用魏家掌握的"水脉秘术"制造人工洪灾,阻断抗日武装的交通线,最终因技术瓶颈失败。

"他们一直在寻找重启'水龙机关'的方法。"林夏在白板上画出时间轴,"明代的洪灾、民国的日军实验、现在的漕船声波异常...魏家想要的不仅是古代机关术,更是控制整个运河水系的力量。"她调出魏崇的消费记录,发现他近期频繁购买地质勘探设备,交易地点都在黄河故道沿线。

深夜,考古队驻地突然断电。江雪摸着黑打开应急灯,却发现实验室的保险柜已被打开,《河工古法残页》不翼而飞,只留下几滴新鲜的汞合金液体在月光下泛着银光。监控显示,断电期间有个穿白大褂的人堂而皇之地走进实验室,而那人佩戴的工作牌,赫然印着赵莽的名字。

第二天清晨,赵莽的手机关机,实验室的水闸模型也消失不见。林夏在他的办公桌抽屉里,发现了半张老照片——1937年的天津码头,年轻的魏承宗与一位外国学者并肩而立,那人胸前的校徽,竟与赵莽毕业的德国某水利学院一模一样。

运河的波涛依旧拍打着堤岸,而暗处的较量才刚刚开始。魏家百年间执着追寻的"水龙机关"究竟藏着什么秘密?赵莽的真实身份又是什么?漕船深处传来的神秘声波,似乎正在呼唤着某个足以改变历史的时刻。当林夏带着特警队冲向黄河故道的勘探现场时,远处的天际线正泛起诡异的红光,就像三百年前那场毁灭一切的洪灾来临前的预兆。

第五章:暗潮汹涌

深秋的细雨裹着寒气,赵莽将黑色风衣领子竖得老高,贴着魏崇老宅斑驳的青砖墙缓缓移动。这座隐匿在运河畔的三进院落,飞檐斗拱间爬满枯萎的藤蔓,门楣上褪色的"漕运世家"匾额在风中吱呀作响,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显赫。根据林夏提供的情报,魏崇这几日频繁往返于外地,正是潜入调查的绝佳时机。

借助从实验室带来的声波探测仪,赵莽很快找到了书房暗格的机关。当指尖按下某块特殊的青砖,墙壁发出细微的齿轮转动声,暗格里整齐码放着几个檀木匣。最顶层的木匣里,一本包着深蓝色布面的古籍《河防秘录》赫然在目,封皮上的烫金篆字虽已斑驳,却仍透着一股威严。

翻开书页,赵莽的瞳孔骤然收缩。泛黄的宣纸上,工整的蝇头小楷详细记载着如何利用漕船作为中枢,通过特定频率的声波激活十二道水闸,实现"水淹三州,改道黄河"的惊天计划。书中甚至附有精密的计算图纸,标注着各个水闸的开合时序、汞合金液体的配比浓度,以及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实施预案。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其中一页用朱砂画着一幅现代运河水系图,重点标出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关键节点。

"原来他们的目标从来不是重现古代机关术..."赵莽喃喃自语,后背渗出冷汗。他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呓语,那个反复念叨的"水龙劫",此刻终于有了清晰的轮廓。就在这时,几张泛黄的照片从书页间滑落,最上面的一张让他呼吸停滞——照片里,年轻的父亲正与一位面容威严的老者激烈争执,背景是1980年代的运河码头,而那位老者,分明是魏崇祖父的模样!

赵莽颤抖着翻开相册,

不想错过《大明锦衣卫1》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