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打开归墟之门的钥匙。”
警报声中,赵莽将星图数据与克莱因瓶的拓扑结构进行交叉运算。惊人的发现让他冷汗直流——当把地球磁场的量子纠缠态纳入计算,合恩角与富士山的连线延长线,不仅指向超大质量黑洞,更与银河系中心的暗物质分布完美重合。这意味着,古代文明不仅掌握星际航行技术,还可能知晓暗物质与克莱因瓶之间的神秘联系。
“快!将数据传给所有地外文明搜寻项目!”赵莽的吼声被突然爆发的电磁干扰淹没。射电望远镜的接收器捕捉到一串诡异的脉冲信号,解码后的信息竟是果阿教堂穹顶画的3d全息图,而发送源...来自银河系中心。就在此时,全球各地的地磁监测站同时报警,地表出现与星图对应的能量波动,七个巨大的克莱因瓶轮廓在富士山、合恩角等关键位置若隐若现,仿佛在呼应星际深处传来的召唤。
第七章:文明回响
青藏高原的寒风卷着砂砾掠过克莱因瓶遗址,赵莽的登山靴踩过破碎的硫化汞晶膜,发出细碎的脆响。三个月前那场奇点爆发,将这片区域夷为废墟,如今只剩扭曲的汞合金框架在暮色中泛着冷光,宛如巨兽的骸骨。他的量子检测仪突然发出尖锐蜂鸣,屏幕上的能量读数在某个坐标点剧烈跳动。
“赵队,这里有东西!”考古队员小张的声音从十米外传来。赵莽拨开覆满冰霜的金属藤蔓,半截嵌在冻土中的汞合金板赫然显现。板面布满蛛网般的裂纹,部分区域已熔化成诡异的流体态,但在量子手电筒的照射下,那些未完全消失的刻痕正闪烁着微弱蓝光。
当汞合金板被小心翼翼挖出,众人的呼吸几乎停滞。上面的刻痕并非梵文或算筹,而是工整的明代楷书:“万历十六年秋,钦天监匠作张守拙,奉命筑此奇器。”赵莽的手指抚过凹凸不平的文字,后颈的旧伤疤突然灼痛——这些字里行间,竟藏着与他破解的磁偏角数据相同的量子波动频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带回实验室!”赵莽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颤抖。量子计算机的蓝光笼罩下,汞合金板表面的微观结构被逐层解析。原本模糊的刻痕逐渐清晰,浮现出更多文字:“世人皆谓此乃炼汞之术,殊不知吾辈所铸,实为叩问星辰之钥。地核磁流,乃天地之血脉;克莱因瓶,乃维度之裂隙。”
技术员小李突然指着屏幕:“赵队,这些文字的排列方式...和果阿教堂的星际航线图存在量子纠缠!”他调出脉冲星导航坐标,明代工匠的留言中,某些字的笔画走向竟与银河系星图的旋臂完全重合。更惊人的是,当计算机将文字转为二进制代码,解码后的信息指向地球内部——地幔与地核交界处的某个神秘区域。
“星辰之路,始于地心之火。”赵莽轻声念出汞合金板最后的留言。这句话的每个字都伴随着强烈的量子共振,在实验室的金属器皿上激起细密的汞珠。他突然想起在国际射电天文台的发现——合恩角与富士山的星际航线延长线,或许并非直指银河系中心,而是在暗示人类应先探索地心深处的奥秘。
废墟外,地磁监测仪的警报声骤然响起。赵莽冲出实验室,看见遗址上空的极光呈现出克莱因瓶的拓扑结构,银色流体从地底渗出,在空中凝结成无数微型星图。那些四百年前的工匠仿佛穿越时空,借量子之力向现代传递最后的讯息:他们早已知晓,地球不仅是文明的摇篮,更是连接星际的枢纽。
“赵教授,卫星监测到全球七个地磁异常点同时活跃!”研究员的惊呼从对讲机传来。赵莽握紧手中的汞合金板,上面的文字在极光映照下泛起金光。他终于明白,明代工匠留下的不仅是警告,更是一份跨越世纪的邀请——当人类真正理解“地心之火”的含义,或许就能解开克莱因瓶与星际航行的终极秘密。而此刻,在地球深处,某个沉睡的装置正随着地磁波动缓缓苏醒,它的表面,明代的龙形印章与莫卧儿的太阳纹章交相辉映,等待着新的探索者续写文明的回响。
第八章:暗流再起
富士山终年不化的积雪下,三百米深的地下实验室里,红色警示灯将汞合金墙面染成血色。十二名身着黑色防护服的科研人员围聚在直径十米的巨型星象仪周围,他们面罩下的脸庞泛着病态的苍白,瞳孔深处流转着诡异的银光。中央控制台的全息投影上,果阿教堂穹顶的星际航线图正在3d建模,每一个脉冲星坐标都与星象仪的运转轨道精准匹配。
“启动‘归墟计划’第三阶段。”戴着青铜罗盘徽章的首领按下主控键,厚重的防爆门轰然关闭。星象仪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