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大明锦衣卫649

,于风沙中连发二十弹未卡壳,我军士气大振\";浙江巡抚则附上战报,称新火铳在水战中不惧敌方火攻,反而利用潮汐冷却枪管。这些来自一线的声音,比任何雄辩都更有说服力。

三年后,陈九斤奉诏进京。当他踏入工部火器局时,眼前的景象让他热泪盈眶:工坊内,工匠们正按照《火器因地制宜法》制作不同型号的火铳,墙上悬挂的地域气候图表比他当年绘制的更加详尽。主事官员恭敬地递上一本精装典籍,烫金封面上\"火器通变录\"五个大字熠熠生辉,翻开扉页,正是他当年在泉州卫写下的那句:\"江南水乡,可加大水箱;塞北荒漠,宜用风冷;寒地作战,需备防冻药剂\"。

暮年的陈九斤常坐在泉州卫的城墙上,看着士兵们操练新式火铳。海风依旧咸涩,却不再带着硝烟的味道。他抚摸着腰间那把刻满纹路的火铳——那是第一支改良成功的\"海风鳃\"火铳,金属表面的凹痕里,凝结着无数战友的鲜血与智慧。而远处的海面上,新造的战船正缓缓驶出港湾,甲板上火炮的轰鸣,仿佛在诉说着地脉与火器交融的传奇。

锈火长歌

万历十五年深秋,京师火器营的演武场上,铜炮轰鸣惊起寒鸦。十七岁的新兵陆明远攥着新式燧发火铳,听着教官敲击讲台的声响,目光却总忍不住飘向校场东侧的玻璃展柜。那里陈列着一支扭曲变形的火铳,螺旋铜管如同蜷缩的死蛇,水箱部位只剩焦黑的残片,在秋日阳光里泛着暗红的锈迹。

\"都看仔细了!\"王教头的吼声震得空气发颤,他的独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敬畏,\"这支水冷火铳,是嘉靖年间泉州卫惨败的见证,更是大明火器浴火重生的起点。\"

新兵们不由自主地凑近展柜。陆明远看见火铳握把处残留的缠绳,褪色的布条间还嵌着细小的沙粒,仿佛封存着某个惊心动魄的瞬间。他忽然想起昨日在兵书里读到的《火器因地制宜法》,泛黄的纸页上,陈九斤的批注力透纸背:\"器非死物,用之在人;顺天应地,方得始终。\"

\"当年,陈九斤陈百户带着这批水冷火铳南下抗倭。\"王教头的声音低沉下来,\"佛郎机人的图纸上写着''此器唯适湿润之地'',可他们没料到,东南的火攻、咸潮与海风,成了这套精巧机关的催命符。\"他的铁钩手重重敲在展柜上,惊得众人一颤,\"看看这扭曲的铜管!水冷系统里的清水,在高温下瞬间沸腾,蒸汽成了炸膛的元凶!\"

陆明远屏住呼吸,想象着当年的惨烈场景。火光照亮海面,倭寇的焙烙玉陶罐如雨点坠落,明军士兵手中的火铳接连爆炸,滚烫的金属碎片混着鲜血飞溅。展柜旁的油画里,一位独眼老兵抱着变形的火铳怒吼,背景是燃烧的战船与破碎的明月——那分明是阿虎,陈九斤最得力的部下。

\"但真正的传奇,从失败开始。\"王教头突然话锋一转,带着众人走向另一间展室。这里陈列着陈九斤改良后的各式火器:塞北风冷火铳的螺旋散热片如同绽开的铁菊,江南水战火铳的可拆卸水箱设计精巧,还有那支刻满铭文的\"海风鳃\",弧形铁片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陈百户用了整整五年,走遍九边十三省。\"王教头指着墙上的大明舆图,密密麻麻的红点标记着改良记录,\"他在泉州记录潮汐规律,在凉州测算昼夜温差,在云南研究雨林瘴气。知道这''海风鳃''的灵感从哪来吗?\"他敲了敲展柜,\"是泉州老渔民修补渔网的鱼鳞甲!\"

新兵们发出一阵惊叹。陆明远凑近细看,发现\"海风鳃\"的铁片排列方式,竟真的如同鱼鳞般错落有致,既能最大化迎风面积,又能防止沙尘堵塞。展柜下方的羊皮卷上,陈九斤的字迹力透纸背:\"观海鸟振翅而知气流,察蚁穴方向而晓风向,器之改良,本在天地之间。\"

\"技术从来不是万能钥匙。\"王教头的声音响彻展厅,\"陈九斤若死守佛郎机图纸,这些火铳早就在库房里烂成废铁。但他懂得取舍,顺应天时——江南水乡,加大水箱;塞北荒漠,改用风冷;寒地作战,灌注防冻药剂。这些用血换来的经验,最终写成了你们手中的《火器通变录》!\"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洒在展柜里的火铳上。陆明远突然发现,那支扭曲的水冷火铳与旁边的\"海风鳃\"形成奇妙的呼应,仿佛在诉说着从失败到重生的蜕变。他想起父亲说过的话:\"真正的神兵,不是生来完美,而是懂得在磨砺中成长。\"

多年后,已升任千总的陆明远站在蓟州卫的城墙上,看着士兵们操作着

不想错过《大明锦衣卫1》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