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实验室里,地动监测系统的蓝光在墙面投下冷冽的光晕。小林将最新改良的传感器接入地动弦仪,青铜磁针突然剧烈震颤。数据屏上,青藏高原板块的应力变化曲线出现异常波动。他立刻拨通赵莽的电话,听筒里传来对方警觉的声音:"又有情况?"
"滇西方向。"小林盯着地图上闪烁的红点,指尖抚过青铜磁针的灼伤纹路,"能量波动模式...和硝石秘窟的前兆很像。"窗外,昆仑山的雪顶在夜色中沉默伫立,像一位见证过无数沧桑的老者。他知道,老周用生命守护的事业,远未到终章。
当第一缕朝阳刺破云层时,地质勘探队的越野车已经驶向边境。赵莽握着方向盘,后视镜里映出后排调试设备的小林——年轻人胸前的青铜磁针在晨光中微微发亮,与仪表盘的指示灯交相辉映。车载电台里播放着早间新闻,关于范氏集团宣判的报道刚刚结束,主播的声音轻快:"下一条,我国新型地脉监测系统取得重大突破......"
而在昆仑山深处,曾经的硝石秘窟入口已被混凝土永久封死。但每当风雪夜,守林人说能听见地下传来隐约的弦鸣,混着金属震颤的嗡响,像大地深处的脉搏,又像永不消逝的守护誓言。
弦鸣不息
昆仑山的雪水顺着管道流入科研所的冷却系统时,带着终年不化的寒气。小林摘下眼镜擦拭镜片,金属框上还残留着昨夜调试设备时蹭到的机油。监控室巨大的曲面屏上,实时跳动的地磁数据像星河般流淌,滇藏板块的应力曲线平稳如常,这让他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
"林教授,3号监测站传回的波形有点异常。"助手小张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小林转身时,正看见年轻人捧着老周留下的竹制算筹——那是他们在改良算法时,常用来推演地脉波动的工具。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斜射进来,在算筹表面古老的卦象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
三个月前那场惊心动魄的硝石秘窟之战,此刻像褪色的老照片般在记忆里浮现。硫磺燃烧的浓烟中,范天锡癫狂的狞笑;赵莽用血肉之躯挡住火箭弹时,防爆盾上迸溅的火星;还有地动弦仪最后发出的尖锐嗡鸣,与十二块暴走磁石的蓝光交织成末日图景。小林下意识摸向胸口,那里别着的青铜磁针依然带着体温,表面的灼伤纹路像凝固的闪电。
"是正常的潮汐影响。"小林盯着数据仔细分辨,"通知监测站,把海底电缆的干扰系数再调低0.3。"他的声音平稳如常,只有熟悉的人能听出尾音里残留的沙哑——那是被硝石秘窟的浓烟灼伤声带留下的印记。
荣誉墙上,老周的照片在led射灯下泛着温暖的光泽。照片里的老人戴着护目镜,嘴角叼着半截铅笔,目光如炬地凝视着远方。他身前的老式地动弦仪被擦得锃亮,黄铜部件在灯光下流转着岁月的包浆。这把见证过生死的仪器,如今安静地陈列在新型监测系统的专利证书旁,仿佛在诉说着两代人跨越时空的传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林教授,赵队长来了。"小张的提醒让小林回过神。特警队长赵莽推门而入时带进来一股寒气,他脸上的疤痕在冬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防爆服肩头还沾着未化的雪粒,显然是刚从边境巡逻回来。
"滇西的情况稳定了?"小林递过热茶。赵莽接过杯子时,小林注意到他缠着绷带的右手——那是在秘窟里为保护他挡住坍塌石块留下的伤。
"暂时没事。"赵莽抿了口茶,热气氤氲中,他的目光落在荣誉墙上,"老周要是能看到现在的系统...肯定又要说'这才像点守护地脉的样子'。"他的声音低沉,带着怀念的笑意。
监控室突然响起尖锐的警报声。小林猛地转身,只见大屏幕上青藏高原板块的应力曲线陡然上扬,滇藏交界处的红色预警图标开始闪烁。"启动b级应急预案!"他的声音冷静而果断,手指在操作台上快速敲击,"通知所有流动监测车向震中靠拢,调用北斗卫星进行地磁扫描!"
赵莽已经掏出对讲机:"特战一组,五分钟后在车库集合!"他转身时,小林看见他后腰别着的那把改造过的信号枪——正是从硝石秘窟收缴的范天锡的私人物品,如今成了地质勘探队的应急装备。
当第一辆监测车的引擎声响起时,夕阳正将昆仑山的雪顶染成金红。小林抓起老周留下的算筹塞进外套口袋,玻璃展柜里的地动弦仪突然发出微弱的嗡鸣,仿佛感应到主人即将踏上新的征程。赵莽拍了拍他的肩膀,两人并肩走向车库,身后的监控室里,跳动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