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笔,雷作墨兮磁作尺,凡人不绘天上图,只描山骨腹中字——”
四、星灯映骨字成魂
当雷暴中心掠过山顶,矿洞口的青铜灯已燃尽半盏。赵莽摸着被雷火烤热的矿层,发现磁黄铁矿表面的fes颗粒竟熔成了细链,顺着矿脉走向,在朱砂岩上“刻”出了与灯影北斗一致的纹路——山骨的“天然星图”,此刻被雷火“显影”,成了凡人能触摸的“地脉之书”。
“佩德罗先生,这就是巫祝说的‘牵线’。”他指着岩壁上的熔链,“我们没‘造’阵,只是给雷火看山骨里的‘路’——就像你们用罗盘看海流,我们用磁石看地脉。”葡萄牙人点头,在羊皮卷上写下:“the ese read the earth''s star map with magized lamps(汉人用磁化的灯,阅读大地的星图)。”
松浦隆信望着岩壁上的“雷之刻痕”,忽然想起故乡的“歌碑”——古人将和歌刻在石头上,而汉人更直接,他们让雷火与山骨合写,把“地脉的歌”,刻进了会导电的矿层里。此刻的每道灼痕、每粒辰砂、每盏残灯,都是这首“歌”的音符,连海风掠过矿洞的声音,都成了歌里的留白。
五、山骨无眠星长明
晨雾漫过矿洞口时,七盏青铜灯只剩残油。阿杏捡起灯底沉着的fes颗粒,发现它们竟聚成了北斗形状——那是雷电场与磁场共同“塑形”的结果,像山骨给凡人的“谢礼”。赵莽摸出《天工开物》,在“观象篇”空白处画下矿脉、灯影、雷痕的叠合图,旁边题字:“天有星图,地有矿图,凡人有灯图——三图合一,乃见‘引雷’之真。”
老巫祝将熄灭的灯盏收进竹篓,灯壁上的磁黄铁矿残渍在雾中闪着微光,像撒了把不会坠落的星子。佩德罗望着远处的山影,忽然觉得汉人所谓的“牵线”,从来不是掌控,而是做天地的“书记员”——用青铜灯的光,把山骨里的“星图”抄在大地上,用磁石的力,给雷火递一张“请帖”,请它顺着地脉的“笔锋”,写一首凡人能懂的诗。
海风掠过矿洞,吹起灯底的fes粉尘,在晨光里舞成细链——那是“山骨星图”的残页,也是凡人写给天地的“介绍信”。赵莽望着岩壁上的矿脉,此刻它们不再是沉默的石头,而是会发光的“地脉之诗”,每道矿层都是一行,每粒粉尘都是一字,等着后来者,用磁石的“针”、灯油的“墨”、雷火的“笔”,继续把这首诗,写进山骨的褶皱里,写进天地的呼吸中,写成一首永远不会完结的、关于人与世界的,共生的长歌。
《山骨笼雷·汞池韵》
一、錾痕落矿线成诗
赵莽的錾子敲在“摇光”位磁铁矿上,火星溅进汞雾里,腾起细不可闻的“滋滋”声。第七道刻痕深及矿石肌理,恰好对准矿洞顶部铜链的垂直线——那是他按《武备志》“天纲地纪”之法算的“雷枢点”,锡箔线顺着刻痕蜿蜒,如银蛇爬上黑色的山骨。
“先生,铁球在‘荡秋千’。”金大柱指着汞池。拳头大的铸铁球荡起细浪,表面焊着的磁黄铁矿颗粒泛着幽蓝——山体磁场与汞液的涡流在铁球表面共振,形成肉眼可见的“磁力涟漪”,像地脉在深处哼着雷的前奏。
老巫祝的雷鼓在山岗响起,七声鼓点震落岩缝里的汞珠。赵莽看见锡箔线随鼓点轻颤,如被无形手指拨动的琴弦——这不是巫术,是他算准的“磁振频率”:鼓声振动空气,空气传导磁波,让锡箔成了雷电场的“感受器”,每道震颤都在给雷火“标刻度”。
二、铜链垂天汞接池
当第一缕雷电场渗入矿洞,汞池表面突然亮了。锡箔线上的静电像被唤醒的萤火虫,在银雾中爆出细碎的蓝点——每颗蓝点都是汞蒸气被电离的瞬间,如导电路径上撒下的“引雷种”,等着雷火来催生出光的“芽”。
“雷暴前锋到了。”赵莽盯着刻漏,沙粒穿过细颈的节奏比预计快了0.3秒。磁铁矿“天枢”位的锡箔率先发烫,如被雷火点燃的引信,顺着北斗弧线向“摇光”蔓延,最终汇入汞池的铁球——这个由锡箔、铜链、铁球、汞液组成的“山骨回路”,此刻成了天地间的“电流驿站”。
松浦隆信的甲胄在雾中发出“滋滋”轻响。倭将看见自己护心镜的倒影里,锡箔线组成的北斗星图正在闪烁,每颗“星子”都映着他惊惶的眼——汉人用最朴素的材料,在山骨里搭了座“雷的宫殿”,而他此刻,不过是闯进宫殿的不速之客。
三、笼成雷至路自明
第七道闪电劈落前,矿洞已被汞雾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