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套在手上,仍能感受到土块里传来的灼热——那不是温度,是硫汞共生时产生的化学毒性,正透过鹿皮微微发烫。
牛皮袋里的血书残页发出“簌簌”轻响,沈括忽然想起父亲咽气前的场景:老人蜷缩在破庙的草席上,指缝间渗着黑血,却仍用最后的力气在他掌心画圈——那是“伏牛山”的山形,也是警告他“莫近地脉”的符号。此刻土块在他手中碎成粉末,淡蓝幽光中夹杂着银亮色细点,像无数只微型眼睛,盯着他腰间褪色的罗盘袋——那是父亲留给他的唯一遗物,袋口的铜铃早已被硫黄熏成暗金色。
“阿木,你看这光。”沈括将粉末撒在青石板上,雨水滴落处腾起细密的气泡,“硫黄遇水生成亚硫酸,汞矿里的砷遇酸则化雾,当年祖父就是误触了这种‘地火雾’,才……”他没再说下去,喉间泛起苦涩——沈家三代研究地脉,却终究躲不开“贪者触之”的诅咒,此刻倭寇在山腰凿洞,何尝不是在重蹈祖辈的覆辙?
山腹深处传来“隆隆”闷响,像有巨兽在地下翻了个身。沈括腰间的罗盘袋突然发烫,铜铃“叮铃”作响——这是地脉异动的警示。他望向山腰,赤膊的倭人仍在挥镐,铁镐与岩石摩擦的火星溅落,在硫黄粉尘里燃起幽蓝小火,如同一串串点燃的导火索,顺着矿道向地脉核心蔓延。最让他心惊的是,那些火星竟未被雨水浇灭——硫黄的燃点本就低于常温,潮湿的环境反而让燃烧更稳定,像潜伏在地下的毒蛇,吐着信子等待致命一击。
“快走!去山神庙!”沈括拽着阿木狂奔,途经倭人营地时,看见随军的巫女正在作法。她浑身涂满白色粉末,却不知那是剧毒的铅丹,与空气中的汞蒸气相遇,正悄悄生成致命的pbhg?。巫女手中的纸人被硫黄粉染成淡黄色,在雨中摇晃,竟像极了父亲血书里画的“地火引魂幡”——当年祖父失踪前,也曾在矿洞见过类似的纸人,三日后,整座矿洞便被硫黄烈焰吞没。
山神庙的木门“吱呀”作响,沈括刚跨进门,便听见头顶传来“咔嚓”声。抬头望去,梁上的雕花木龙已被硫黄熏得发黑,龙嘴里含着的铜珠正在滴水,水珠落在供桌上的硫黄块上,腾起淡蓝色焰苗——这尊供奉了百年的“地脉龙神”,此刻竟成了地火劫的“报信者”。阿木盯着供桌上的签筒,忽然指着最顶层的竹签:“先生,那签……”
竹签上的朱砂字已被硫黄侵蚀,却仍能辨出“火劫”二字。沈括伸手去取,指尖刚触到竹签,整筒签忽然倾倒,三十根竹签散落一地,竟摆出了“硫汞相缠”的卦象——三根竹签组成“火”字,七根聚成“汞”的古体,其余二十根则拼成了父亲血书里的“触之即焚”。阿木吓得后退半步,草鞋碾过一根竹签,竹片断裂处露出暗黄色芯——那是用硫黄浆泡过的“火签”,专门用来警示地脉之险。
“当年祖父就是抽到了这签。”沈括蹲下身,捡起一根刻着“地火噬人”的竹签,竹面上的刀痕深浅不一,像极了父亲临终前的血书笔迹,“沈家祖训:‘见火签,封矿洞,三日内必离山。’可如今……”他望向庙外,倭人的铁镐声仍在回荡,山腰处的凿洞已深入三丈,洞口飘出的硫黄烟与汞蒸气,在暴雨中凝成紫黑色的“劫云”,正缓缓向山神庙压来。
牛皮袋里的血书残页突然滑落,沈括弯腰去捡,却见血书背面不知何时多了行小字——是父亲的字迹,却比正面潦草百倍:“若见地火幽光,速以玄铁镇之,切记:硫火畏水,却忌急冲,汞毒入体,唯食铅可缓。”他猛地想起腰间的牛皮袋里,除了土样,还有父亲留下的玄铁罗盘针——那是用伏牛山铁矿与玄铁合铸的“地脉定针”,此刻正被硫黄粉染成暗紫色。
“阿木,把供桌上的铅香炉拿来。”沈括扯开牛皮袋,将玄铁针插入土块中央,“当年祖父用这针镇住过小型硫黄爆,现在……”话未说完,山腹突然发出震天动地的轰鸣,整座山神庙的梁柱剧烈震颤,供桌上的铅香炉“哐当”落地,铅水溅在土块上,竟发出“滋滋”的响声——铅与硫发生反应,生成了黑色的pbs,而玄铁针周围的淡蓝幽光,竟在铅水浸润下渐渐变弱。
“有用!”阿木眼睛发亮,却在下一刻脸色剧变——庙外传来倭人的惨叫,夹杂着硫黄燃烧的“呼呼”声。沈括冲出门,只见山腰的凿洞处喷出金红色的液态硫黄,如火山喷发般席卷而下,沿途的倭人被瞬间吞没,甲胄与硫黄接触的瞬间发出爆鸣,金属饰件熔成液滴,顺着领口灌入,将他们的身体灼成空洞的“硫黄壳”。最骇人的是,液态硫黄遇冷凝固时,竟将他们的表情永远封冻在惊恐的瞬间,眼球凸出,嘴巴大张,像在对着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