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大明锦衣卫786

羽冲进库房,翻出所有账本和实验记录,彻夜比对数据。晨光熹微时,他终于发现了关键——那些使用铅汞齐熔炼法产出的银锭,含汞量远超正常标准,而长期接触这些银锭的工人,即便没有吸入毒烟,也会慢性中毒。

“必须找到解毒之法。”林羽攥紧拳头,眼中燃起决然的火焰。他变卖了自己的玉佩和收藏的字画,带着重金踏上寻医之路。从五台山道观到嵩山少林寺,从民间游医到太医院御医,得到的却只有摇头叹息:“这甲基汞之毒,无药可解。”

就在绝望之际,一位云游的苗医告诉他:“南疆有种血竭花,其汁液或可一试,但此花生长在瘴气弥漫的悬崖,采摘者九死一生。”林羽没有丝毫犹豫,带着几个忠心的随从踏上了南下之路。

在南疆的深山老林中,他们遭遇暴雨、毒蛇、瘴气,随从们一个接一个倒下。当林羽浑身泥泞地找到血竭花时,整个人已虚弱得近乎昏迷。他强撑着采下花朵,却在返程途中失足坠落悬崖,所幸被藤蔓挂住,才捡回一条命。

带着血竭花赶回银矿,林羽亲自熬制药汤。当第一碗汤药喂进王二柱口中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三天后,王二柱的红视症状竟真的开始消退,虽然手脚依旧麻木,但已能开口说话。林羽大喜过望,立刻安排人大量采摘血竭花,可很快他就发现,这种花数量稀少,根本无法满足众多中毒工人的需求。

“治标不治本。”林羽望着依旧躺在病床上的工人们,心中满是苦涩。他深知,唯有彻底改良炼银工艺,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他变卖了林家的部分田产,派人远赴江南,请来精通机械制造的能工巧匠,又重金收购海外传来的冶炼书籍。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尝试,他们终于研制出一种新型的炼银设备。这套设备利用水车带动巨大的风扇,将熔炉产生的烟雾通过特制的管道引入沉淀池,池中盛放着能吸附汞和铅的特殊药剂。同时,他们摒弃了铅汞齐熔炼法,改用更为安全的分银技术。

新设备启用那天,林羽站在工坊前,看着不再浓烟滚滚的烟囱,心中百感交集。工人们围在他身边,眼中满是感激与信任。一位年轻的矿工举起手中的银锭:“少爷,这银子,摸着暖和!”

林羽笑了,笑得眼角泛起泪花。他知道,这场与银毒的较量,他终于赢了。但他更明白,在追求利益的道路上,绝不能以牺牲人命为代价。此后,林家银号的每一块银锭上,都刻上了一个小小的“安”字——这是对工人的承诺,也是对良心的坚守。

岁月流转,林家银业不仅没有衰落,反而因安全可靠的口碑声名远扬。林羽将改良后的炼银技术分享给同行,带动整个晋商银业走向革新。而那段与银毒抗争的岁月,也成为了林家最珍贵的家训,代代相传,警示后人:商道即人道,唯有守住良心,方能行稳致远。

绯色毒咒

万历二十四年的福建月港,咸腥的海风裹挟着异国香料的气息扑面而来。码头上,西班牙大帆船的帆布猎猎作响,搬运工们喊着号子,将一箱箱货物卸下船来。年轻的晋商子弟林羽立在甲板上,望着眼前堆积如山的胭脂虫红货箱,目光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这洋红,成色可真不错,若是运到山西,定能卖出好价钱。\"林羽伸手捻起一撮暗红色粉末,阳光透过指缝,将粉末染成流动的血色。胭脂虫红特有的酸涩气味钻入鼻腔,他却浑然不觉,满心盘算着这笔生意能为林家银号带来多少收益。

一旁的老管家林福眉头紧锁,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忧虑。他盯着那些胭脂虫红,仿佛看到了它们背后潜藏的危机:\"少爷,这胭脂虫红虽好,可咱们灰吹法炼银,那毒烟里的铅尘,真能用这玩意儿盖住?\"作为在银矿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他太清楚铅尘的危害了——工坊里那些咳嗽不止、咯血的工人,还有矿洞里日益稀薄的空气,都是拜铅尘所赐。

林羽却自信地笑了笑,嘴角扬起一抹志在必得的弧度:\"福伯,您就放心吧,我都打听清楚了,这洋红酸和铅尘一碰上,就能起反应,把铅尘给裹住,安全得很。\"他从袖中掏出一本手抄的《番夷奇术录》,书页间夹着半片干枯的胭脂虫红样本,\"您看,这里面详细记载了洋红酸的分子式,c22h20o13,只要按照比例调配......\"

林福看着少爷眼中的炽热,欲言又止。他知道,在商海沉浮多年的林家,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新晋的徽商势力崛起,以更先进的技术抢占市场;而林家祖传的灰吹法炼银,不仅效率低下,铅尘污染更是让周边百姓怨声载道。或

不想错过《大明锦衣卫1》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