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大明锦衣卫788

密约上东印度公司的印章时,他猛地一拍惊堂木:\"林耀祖、西班牙狂徒,尔等勾结外敌,残害百姓,妄图垄断贸易,其罪当诛!来人,将一干人犯押入大牢,听候发落!\"

公堂之外,百姓们欢呼雀跃。矿工们相拥而泣,他们终于等来了正义。宋应星站在人群中,望着远处的天空,想起这些日子的奔波与牺牲,泪水不禁模糊了双眼。

此后,改良后的分馏釜技术在大明各地推广,无数矿工因此摆脱了毒雾的威胁。宋应星将这段经历和改良后的技术详细写入《天工开物》,并在扉页写下:\"天工开物,乃为民生;取之有道,方得长久。\"

多年后,当人们翻开这本奇书,不仅能学到先进的技艺,更能看到一个关于良知与正义的故事。而那曾经笼罩在吕梁山脉的绯色毒雾,早已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宋应星的名字,与《天工开物》一起,永远镌刻在正义的丰碑之上,警示着后人:任何违背良知、残害百姓的行为,终将受到历史的审判。

天工遗响

崇祯十年初春,吕梁山脉的积雪尚未完全消融,林家银矿却已焕然一新。曾经吞吐绯色毒雾的烟囱,如今飘出的是袅袅白烟,在晨光中宛如丝绸般轻盈。新立的石碑上,\"义利共生\"四个大字苍劲有力,见证着这片土地的重生。

宋应星裹着粗布棉袄,站在改良后的冶炼工坊前,目光中满是欣慰。三层分馏釜在水力驱动下缓缓运转,发出规律的嗡鸣。特制的通风管道纵横交错,将可能产生的毒气悉数引入沉淀池;冷凝管中萃取的蟾蜍毒素,时刻警惕着汞蒸汽的泄漏。

\"宋先生,第一批银锭出炉了!\"阿福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这个曾经跟着他四处奔波的书童,如今已能熟练操作新设备。工人们围拢过来,看着纯净的银水缓缓流入模具,没有刺鼻的气味,也不见诡异的绯色。

银锭冷却后,表面光洁如镜,泛着温润的白光。王老汉颤抖着双手,捧着银锭老泪纵横:\"我儿在天之灵,也能安息了......\"他的孙子小翠,戴着新制的防毒面具,在一旁好奇地观察着分馏釜的运转。

应天府的判决文书早已传遍大江南北。晋商联盟土崩瓦解,林耀祖等人被枭首示众;西班牙技师被驱逐出境,临走前,他胸前那象征着阴谋的镀金十字架,被愤怒的百姓砸成了碎片。这场持续数年的血色博弈,终于落下帷幕。

回到分宜后,宋应星将全部心血投入到《天工开物》的修订中。他专门开辟章节,详细记载改良后的炼银术:从分馏釜的构造原理,到汞毒试纸的制作方法;从防毒面具的编织工艺,到胭脂虫胶与氰化物反应的警示图谱,每一笔都饱含着血泪与智慧。

在\"五金篇\"末尾,他用朱砂郑重写下:\"财者,民之膏血也。取之无道,虽富必亡。吾辈匠人,当以仁心驭巧技,方不负天工造物之恩。\"这段批注,被后世匠人奉为圭臬。

而矿工秘密会的血月图腾,也在民间流传开来。匠人们将其刻在工具上,绣在衣襟间,成为对抗不公的精神象征。每当有工坊压榨工人,或是奸商使用害人手段,就会有人高举血月旗帜,喊出那句耳熟能详的口号:\"绯雾蚀骨,血月当空;天理昭昭,正义必终!\"

十年后,《天工开物》修订版刊印发行,轰动一时。无论是江南的丝绸作坊,还是塞北的铁矿,匠人们都以拥有此书为荣。书中关于炼银术的记载,更是成为行业标准,彻底改变了大明的冶炼格局。

这一日,宋应星收到一封来自吕梁山脉的信。信中说,矿工们自发修建了一座\"天工祠\",供奉着他的画像,还有那座改良后的分馏釜模型。祠庙的墙壁上,画满了血月图腾,以及用简单图画讲述的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站在自家小院中,宋应星望着院角的分馏釜模型,思绪万千。竹篱上的牵牛花轻轻摇曳,远处传来孩童诵读《天工开物》的声音。他知道,这场与邪恶的较量,最终胜利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永不熄灭的良知与正义。

多年后,当人们翻开这本奇书,不仅能学到先进的技艺,更能看到一个关于勇气与坚守的传奇。那曾经笼罩吕梁山脉的绯色毒雾,早已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但血月图腾的故事,却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代代相传,激励着无数匠人守护天工正道,开物成务。

绯雾长卷:镌刻在典籍里的良知之战

万历四十年,江南梅雨季的潮气漫进\"墨香阁\"藏书楼。十七岁的徐元朗用素绢轻轻拭去《天工开物》扉页的水渍,泛黄的宣纸上

不想错过《大明锦衣卫1》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