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散尽时,林砚之在战利品中发现冯·施泰因的日记残页。德文书写的狂草间,夹着用血画的星图草图,旁边批注的中文却力透纸背:\"华夏天工,不可妄测!\"海风掀起林砚之的衣襟,青铜怀表链在阳光下闪烁,表盖内侧新生的星图纹路,正与远处海面悬浮的星陨铁遥相呼应。
在\"启元号\"的轮机舱纪念馆里,陈启元碳化的手臂被永久封存,三根铜针组成的阵图下方,《武备志》灰烬与星陨铁结晶混合而成的琉璃碑上,篆刻着林砚之亲自撰写的铭文:\"以古为镜,可鉴兴亡;以器载道,能定乾坤。星火不熄,薪火永传。\"每当夜幕降临,凝结在炮管上的硫化钨结晶便会折射星光,在甲板投下流动的阵图——那是文明传承最璀璨的注脚,也是蒸汽与古卷共同谱写的永恒传奇。
星渊启幕:跨越六百年的文明远征
南洋的暴雨骤然停歇,咸涩的海风掠过\"蛟渊号\"伤痕累累的甲板,将凝结的硫化钨结晶吹得簌簌作响。林砚之扶着飞桥栏杆,望着罗盘上仍在微微颤动的指针——自霹雳州矿洞之战后,所有指向性仪器都仿佛被某种神秘力量牵引,固执地偏向东南方。
\"管带!声呐监测到异常!\"李阿福的惊呼从传声筒炸开,带着难以掩饰的敬畏,\"南洋深处,300海里外,有数十个与星陨铁同源的能量反应!\"战术屏上,原本平静的海图突然亮起幽蓝光点,如同夜空中乍现的星群,而每个光点的波动频率,都与矿洞中的星陨铁产生着量子纠缠般的共鸣。
林砚之的胸口传来震动,破损的青铜怀表残骸发出蜂鸣。表盖内侧的蛟龙浮雕渗出蓝光,龙瞳处的红宝石泛起活物般的光泽,鳞片纹路间流转的光纹与战术屏上的光点连成星河。他想起冯·施泰因日记里的残言:\"永乐船队带回的,从来不是孤星。\"
轮机舱内,陈启元的碳化手臂被妥善安置在能量核心旁,三根铜针组成的阵图依然保持着激活姿态。当星陨铁同源能量被探测到的瞬间,整个船舱的蒸汽管道开始震颤,管壁上篆刻的古老符文渗出金色光芒。李阿福颤抖着翻开陈启元遗留的《火器真诀》,夹在其中的半张永乐航海图无风自动,泛黄纸页上未完成的星图,竟与声呐显示的光点完美重合。
\"原来郑和下西洋,是在寻找星陨铁的母星。\"林砚之的低语被蒸汽机的轰鸣吞没。他抚摸着怀表残骸,想起矿洞中星陨铁重组时显现的立体星图——那些对应南洋矿脉的坐标,或许只是更大谜团的冰山一角。而圣殿骑士团抢夺星陨铁的行动,不过是被卷入了一场跨越六百年的文明棋局。
三日后,天津机器局的密室里,数位老匠人与钦天监后裔围在巨大的沙盘前。当星陨铁能量坐标被标注在沙盘上时,所有人倒吸冷气——那些光点组成的星图,竟与《周髀算经》记载的上古星官图如出一辙。更惊人的是,每个能量反应点下方的海底,都探测到了人工建筑的回波。
\"是星陨台!\"白发苍苍的钦天监监正突然激动地指着沙盘,\"永乐年间的密档记载,成祖皇帝曾下令在南洋建造观星台,用以观测''天外来客''。但所有记录都在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后神秘消失...\"他的声音戛然而止,因为战术屏上的光点开始有规律地闪烁,组成了一串无人能解的光码。
此时的\"蛟渊号\"正在进行史无前例的改装。船底加装了从星陨铁中提取的量子共振装置,炮管表面的\"璇玑焰舞阵\"升级为动态光纹,能自动解析并吸收敌方攻击能量。林砚之将陈启元遗留的铜针嵌入指挥台核心,当第一缕晨光照射甲板时,整艘战舰发出钟磬齐鸣般的震颤,仿佛古老的星辰巨兽从沉睡中苏醒。
三个月后,在巽他海峡的浓雾中,\"蛟渊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敌人。三艘悬挂黑十字旗的神秘舰船从海底浮出,舰身覆盖着由陨铁与磁暴科技融合的装甲,船头的巨炮喷射出紫色的等离子光束。但当攻击临近时,\"蛟渊号\"甲板的星图突然亮起,所有能量束竟被分解成金色光点,顺着阵纹汇入能量核心。
\"反击!\"林砚之按下启动键。改良后的蒸汽炮喷出的不再是实体弹丸,而是由星陨铁能量凝聚的星芒。当星芒击中敌舰的瞬间,对方的装甲竟开始自行瓦解,显露出内部与永乐星陨台相似的建筑结构。被俘的敌方工程师在审讯中崩溃嘶吼:\"你们怎么可能破解''星链计划''?那是圣殿骑士团守护了六百年的秘密!\"
战斗结束的当夜,林砚之独自站在甲板上。海面倒映着星陨铁能量点组成的光网,与头顶的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