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大明锦衣卫940

机械文明开始了跨地域的隐秘传承。

半个世纪后,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上,机械鹰群在暮色中盘旋。这些由阿拉伯图纸改良的战争机器,羽翼下藏着希腊火发射器,青铜瞳孔内置的抛物面镜片能在十里外锁定敌军动向。当奥斯曼帝国的军队第一次见到这些\"天空恶魔\"时,苏丹的谋士们惊恐地发现,那些曾被伊斯兰世界视为禁忌的机械技术,此刻正化作刺穿己方防线的利刃。

而在开罗的历史长河里,那场焚毁机械鸟的大火成了沉重的文化烙印。任何模仿生命形态的机械装置都被冠以\"邪物\"之名,这种禁忌甚至延续到近现代。直到19世纪,埃及工程师在修复古老灌溉系统时,从地下密室发现了刻有阿里签名的齿轮残件,尘封的历史才逐渐浮出水面。

如今,开罗博物馆的地下展厅中,复原版的机械鸟静静陈列在防弹玻璃柜内。每当参观者靠近,传感器便会触发装置,金属羽翼缓缓展开,发出穿越七百年的嗡鸣。展牌上用阿拉伯文和希腊文写着:文明的火种不会因焚书而熄灭,那些被禁止的智慧,终将在别处绽放出意想不到的光芒。而在玻璃倒影中,机械鸟的青铜眼珠依然映照着来来往往的人群,仿佛在诉说着:对未知的恐惧或许能暂时压制创新,但永远无法阻止人类探索的脚步。

纺织机的血色进化

1764年深秋,曼彻斯特的阴雨淅淅沥沥敲打着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家的木窗。这位贫穷的木匠蜷缩在昏暗的阁楼里,布满老茧的手轻轻转动着新发明的纺纱机曲柄。随着木质齿轮发出咔嗒声响,十八个纱锭同时开始飞转,亚麻纤维如银蛇般被抽成均匀的纱线,速度远超传统的珍妮纺纱轮。

\"成功了!\"哈格里夫斯激动得声音发颤,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他想起妻子因过度劳累而变形的手指,想起孩子们因买不起新衣而冻红的脸颊。这台以女儿珍妮命名的纺纱机,本应是改变命运的希望,是他献给整个纺织业的礼物。

然而,当消息传开,带来的不是掌声,而是愤怒的怒吼。手持斧头的手工纺纱工人们包围了哈格里夫斯的家,他们眼中燃烧着恐惧与仇恨的火焰。\"这个魔鬼机器会抢走我们的饭碗!\"领头的壮汉挥舞着拳头,\"砸了它!\"

哈格里夫斯拼死阻拦,却被粗暴地推倒在地。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心血在斧头的劈砍下支离破碎,木片飞溅,纱锭断裂。妻子玛丽冲出来护住他,却被一块木屑划伤了脸,鲜血滴落在残破的机器上。

\"我们离开这里吧。\"玛丽含泪说道。于是,哈格里夫斯带着仅存的设计图纸,踏上了前往伦敦的路。在那里,他遇到了精明的商人理查德·阿克莱特。阿克莱特一眼就看出了珍妮纺纱机的巨大潜力,出资成立工厂,将这项发明大规模生产。

十年间,改良后的珍妮纺纱机如野火般席卷英国。纺织厂里,成百上千台机器日夜轰鸣,棉线堆积如山。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满载着廉价的英国棉布,驶向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印度的手工纺织业在这场冲击下彻底崩溃,无数织工失去生计,沦为乞丐。

1815年,滑铁卢战场上硝烟弥漫。英国红衣军整齐的步伐震撼大地,他们身上笔挺的制服,正是由珍妮纺纱机生产的棉布制成。这些制服不仅象征着大英帝国的荣耀,更成为征服世界的战袍。当红衣军的枪炮声响起,当殖民地的土地被鲜血染红,没人记得那个在曼彻斯特阁楼里瑟瑟发抖的发明家,没人记得那台沾满鲜血的纺织机。

哈格里夫斯在伦敦的贫民窟中默默死去,临终前,他仍握着那张泛黄的设计图纸,嘴里喃喃自语:\"我本想让人们生活得更好......\"他不知道,自己的发明不仅改变了纺织业,更成为英国殖民扩张的强大助力,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百年后,大英博物馆的工业革命展区,一台复原的珍妮纺纱机静静陈列。参观者们惊叹于它精巧的设计,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展板角落的小字:\"这项发明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殖民扩张的进程,给无数人带来了苦难。\"

在曼彻斯特的历史档案馆里,还保存着哈格里夫斯当年的日记。泛黄的纸页上,字迹逐渐模糊:\"当机器开始轰鸣,我以为那是进步的声音。可现在我才明白,那声音里,夹杂着太多人的血泪。\"

而在世界的另一端,印度的纺织工人们依然记得那段血泪史。他们用传统的手工纺织技艺,顽强地对抗着工业化的浪潮。每一根纱线,每一匹棉布,都诉说着对本土文化的坚守,对那段殖民历史的无声抗议。

不想错过《大明锦衣卫1》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