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原始的生命都没有。”林晓指着同位素数据,“如果它是人造的,制造者只能是……外星文明,或者是某种已经灭绝的史前文明。”
“史前文明?”小张嗤笑一声,“那不成神话了?”
“神话往往是被遗忘的历史。”林晓打开手机,调出一组图片——那是他在大学考古课上拍的良渚玉琮,表面的纹路与合金的螺旋符文有着惊人的相似,“良渚人在5000年前就造出了误差不超过0.1毫米的玉琮,他们的技术来源至今是谜。或许……他们也接触过类似的合金?”
王教授沉默着,他拿起良渚玉琮的图片与合金符文对比,突然发现两者的螺旋角度完全一致,都是137.5度——这是斐波那契螺旋的黄金角度,常见于向日葵种子、鹦鹉螺壳等自然造物,却很少出现在人工制品上。
“不是巧合。”王教授的手指在图片上划出连接线,“从良渚玉琮到璇玑玉,再到这块合金,都遵循着相同的数学规律。这说明存在一个贯穿人类文明史的知识体系,只是我们失传了。”
就在这时,隔离舱突然发出嗡鸣。合金的蓝光变得强烈,表面的符文投射在墙上,形成一个动态的星图,其中一颗恒星的位置正在缓慢移动,最终与太阳的位置重合。星图下方,浮现出一行用楔形文字写成的符号,恰好与苏美尔文明泥板上记载的“太阳系第十大行星”描述一致。
“苏美尔人在6000年前就知道海王星的存在。”林晓的呼吸变得急促,“他们说这些知识来自‘来自天空的神’,或许就是指携带合金的外星文明?”
王教授突然想起什么,他翻出一份尘封的档案,那是上世纪70年代阿波罗登月时,宇航员在月球背面发现的一块碎片,当时因技术限制无法分析,只能封存。档案里的碎片照片,表面有着与合金相同的螺旋纹路。
“月球碎片、良渚玉琮、苏美尔泥板、悬魂岭合金……”林晓在白板上画出连接线,“它们都指向同一个源头——一个掌握着宇宙规律的文明,曾在太阳系留下足迹,而地球的古先民,继承了他们的部分知识。”
这个推测让实验室陷入长久的沉默。窗外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极了合金表面流动的符文。林晓看着这些光影,突然意识到自己胸口的印记又在发烫,这次他清晰地“听”到一个声音,不是通过耳朵,而是直接在意识中响起:“修复枢纽,平衡地核,星门将开。”
“星门?”林晓猛地抬头,看向隔离舱里的合金,“它说的星门是什么?”
合金的蓝光突然聚焦,在墙上投射出一幅更复杂的图:地球内部有一个巨大的能量通道,连接着南北两极,通道的终点是悬魂岭地底的枢纽,而枢纽中心,藏着一个类似虫洞的结构——星门。
“它不是在警告我们地质灾难。”林晓的声音带着震撼,“是在告诉我们,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星门装置,合金和璇玑玉是控制枢纽,现在枢纽故障,不仅会引发地质灾难,还可能导致星门失控。”
王教授瘫坐在椅子上,他研究材料学一辈子,从未想过会接触到这样的真相。他看着检测报告上那些违背科学的参数,突然明白自己面对的不是一块普通的合金,而是一个能改写人类文明史的证据。
“我们需要更多证据。”王教授站起身,眼神重新变得坚定,“联系航天局,调阅月球碎片的资料;联系考古所,比对所有史前文明的符号;最重要的是,找到悬魂岭地底的枢纽,亲眼看看那个星门。”
林晓点点头,他走到隔离舱前,伸出手,这次隔离舱的防护罩自动打开。他轻轻握住合金,冰凉的触感中带着一丝温暖,仿佛握住了一个古老的灵魂。胸口的印记与合金完全共鸣,脑海中浮现出前往枢纽的路线图,比上次更加清晰。
“它信任你。”王教授看着这一幕,眼中闪过一丝羡慕,“或许你身上的印记,就是史前文明留下的‘授权码’。”
夕阳西下时,研究团队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李明负责协调地质钻探和安保力量,王教授带领实验室团队破解合金的技术原理,林晓则根据脑海中的路线图,寻找激活剩余节点的方法。当他离开实验室时,回头望了一眼,发现合金的蓝光正透过窗户,与天边的晚霞融为一体,像在与某个遥远的存在呼应。
悬魂岭的方向,夜色渐浓,山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神秘。林晓摸了摸胸口的印记,那里的温度与合金一致,仿佛已经成为连接他与那个古老文明的纽带。他知道,从接受这个“授权码”开始,自己的人生已经与地球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