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西装男子的律师转交的,说他女儿在法庭上提交了所有核心数据,希望我们能完成她没做完的研究。”
林晓将碎片与璇玑玉核心拼合,严丝合缝的接口处爆发出刺眼的蓝光,在墙面投射出完整的地球影像。十二处节点的光芒像项链般环绕着星球,格陵兰的位置正在被一点点点亮,像黎明穿透黑夜。他突然明白,所谓的“新征程”从来不是征服未知,而是在理解中与万物共生。
直升机升空时,林晓看着基地的轮廓在云层中缩小。实验室的灯光还亮着,王教授的古籍拓片被放大后贴在墙上,与现代的能量公式并排陈列,古老的符文与精密的数字在此刻达成了完美的和谐。他摸了摸胸口的璇玑玉,玉石的温度与人体完全一致,像有了生命。
“你说,远古的先民会不会也曾像我们这样?”赵宇望着窗外的云海,“带着璇玑玉,走遍世界去修复节点,去守护那些他们也未必完全理解的力量。”
林晓没有回答,只是握紧了掌心的玉石。阳光穿透云层,在璇玑玉表面折射出七彩的光,其中一道射向驾驶舱的导航仪,屏幕上的航线突然自动修正,指向格陵兰冰盖下那个神秘的节点,像有双无形的手在指引方向。
他知道,这条征程没有终点。璇玑玉的力量会被应用在更广阔的领域——从悬浮的城市到复苏的雨林,从珠峰的救援到星际的航行,但它的核心永远不会改变:那是跨越时空的守护,是对平衡的敬畏,是人类文明在浩瀚宇宙中,找到的与万物共处的方式。
当直升机穿越北极圈时,璇玑玉突然投射出地球的全貌。十二处节点的光芒已经连成完整的能量网,像给星球戴上了顶皇冠。林晓看着那片蔚蓝,突然想起王教授笔记里的一句话:“最好的技术,是让人类忘记技术的存在,只记得彼此的联结。”
或许这就是璇玑玉最终的秘密——它从不是用来炫耀的力量,而是面镜子,照出人类最珍贵的选择:在探索未知的路上,永远记得为何出发,永远守护那些比技术更重要的东西。而他们的新征程,才刚刚开始。
反重力秘钥:璇玑玉觉醒
第七章:新的征程
基地的航空航天实验区里,第一台反重力推进器正在进行第十三次调试。林晓盯着监测屏上跳动的曲线,指尖在控制台上轻点,将璇玑玉核心的能量输出稳定在3.7特斯拉。装置中央的悬浮环突然发出嗡鸣,托着一枚微型卫星缓缓升空,在透明舱体内悬停成静止的星点——这是他们突破的第一个技术壁垒:将反向重力加速度精确控制在0.3g,刚好抵消卫星自身的重量。
“再提百分之五的输出。”林晓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到观察室。王教授推了推老花镜,看着屏幕上的能源转化率:璇玑玉的能量经过特制装置引导,有62%转化为反重力场,剩下的38%则转化为清洁电能,储存在超导电池里。这组数据比上周又提升了七个百分点,意味着距离实用化又近了一步。
观察室的玻璃外,李明正抱着手臂站在悬浮环旁。他脚下的金属地板刻着细密的网格,每个交点都嵌着与璇玑玉同源的碎片,组成能量引导阵。当推进器全力运转时,他口袋里的军用指南针会失去方向,指针疯狂旋转,最后稳稳指向璇玑玉核心——这是最直观的证明:这种力量能改写物理规则。
“航天部的人下午到。”李明走进控制室,军靴底沾着实验区的蓝色冷却液,“他们想把这技术用在新一代运载火箭上,说能节省70%的燃料,相当于把空间站的建造成本砍半。”他指着悬浮的微型卫星,“上周酒泉发射场的模拟数据出来了,用反重力推进器的话,火箭整流罩都能省掉,直接让卫星‘飘’进轨道。”
林晓调出能源循环系统的三维模型。璇玑玉核心被包裹在超导线圈中,周围的冷却管道里流动着从雷泽节点引来的“天水”,能稳定能量场的波动。最外围的能量回收装置正在闪烁绿光——那是他们的第二个突破:将反重力场运行中产生的冗余能量转化为电能,供基地自身使用。
“清洁能源系统也有进展。”王教授递来一份报告,封面上印着“国家电网”的徽记,“上周在内蒙古草原装了小型装置,用璇玑玉的能量驱动风力发电机,效率比传统设备高三倍,而且不受风速影响。牧民们说,夜里能看到发电机周围的草长得特别快,像是被能量催的。”
报告里夹着张照片:夕阳下的风车群旁,蓝色的能量流像丝带般缠绕着叶片,远处的蒙古包顶上,孩子们正举着璇玑玉碎片玩耍,碎片在阳光下折射出的光斑,在草地上组成跳动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