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吸收璇玑玉的能量,不需要氧气。”
林晓的目光落在样本旁的检测报告上。南极节点的能量频率与其他节点截然不同,带着强烈的脉冲特征,像某种加密信号。上周发射的探测卫星传回的数据显示,冰盖下的陨石坑其实是座巨大的金属建筑,结构与古墓石棺同源,只是规模大了百倍,中央的凹槽形状与完整的璇玑玉完全吻合。
“是‘能量放大器’。”林晓在三维模型上标出建筑的核心位置,“其他节点负责收集能量,这里负责将能量放大后传输到全球网络。但它的加密系统太复杂,我们尝试了十二种破解方法,都被弹回来了。”
李明递来杯热咖啡,杯沿凝结的水珠在桌面汇成小溪,却在靠近璇玑玉的地方突然悬浮,连成串透明的珠子。“昨天航天部的人又来了,想把反重力推进器装在新一代空间站上。”他指着窗外的发射架,那里停着枚银色的火箭,箭体上印着璇玑玉的螺旋纹,“他们说,如果能解决南极节点的加密问题,明年就能实现‘无燃料变轨’,让空间站像卫星一样绕着地球飘。”
实验室的门被推开,赵宇抱着笔记本电脑冲进来,眼镜滑到鼻尖也顾不上扶。屏幕上是亚马逊雨林的实时画面:印加青年正将绿色碎片嵌入能量塔的新接口,周围的能量流突然暴涨,化作道蓝光直冲云霄,卫星拍摄的图像显示,这道光束竟与国际空间站建立了短暂的能量连接,“他们破解了能量传输的加密协议!用的是本地的古老歌谣,旋律和节点的脉冲频率完全吻合!”
林晓的指尖在控制台上飞快跳跃,调出南极节点的脉冲波形,与歌谣的音频频谱叠加——重合度高达92%。王教授突然拍大腿,从古籍里翻出张泛黄的乐谱,那是宋代的《璇玑星引》,音符的间隔竟与南极节点的脉冲周期完全一致,“是‘声纹密钥’!古人用歌谣控制能量传输,我们却在用数字密码,这才是破解不了的原因!”
璇玑玉突然发出柔和的蓝光,在穹顶投射出完整的地球影像。十二处节点的光芒连成网络,南极点的光点开始急促闪烁,像在回应他们的发现。林晓的胸口传来熟悉的灼热感,璇玑玉核心的能量流顺着血管游走,在他脑海中勾勒出清晰的路径:需要用《璇玑星引》的旋律,配合印加歌谣的节奏,才能解开南极节点的加密。
“准备出发。”林晓将璇玑玉核心嵌入特制的容器,玉石接触掌心的瞬间,他能“听见”全球能量网的共鸣,像无数把小提琴在合奏,“赵宇联系亚马逊的伙伴,把歌谣的音频发过来;王教授准备《璇玑星引》的演奏设备,最好是编钟,青铜的共振频率最匹配;李明,申请南极科考队的破冰船,我们去会会那座冰下建筑。”
出发前夜,林晓独自来到实验室。璇玑玉悬浮在穹顶下,投射的星图在地面旋转,像幅流动的星河。他想起第一次触碰璇玑玉的瞬间,那些闪回的远古画面;想起古墓石棺前的生死瞬间,那些跨越时空的启示;想起星尘科技的贪婪,那些差点毁掉一切的欲望。
“你到底来自哪里?”他轻声问,掌心的碎片突然发烫,在地面投射出段模糊的影像:宇宙深处,无数璇玑玉碎片像蒲公英种子般飘散,其中一块朝着蓝色的地球飞来,身后跟着艘巨大的飞船,形状与南极的金属建筑一模一样。
影像消失时,林晓突然明白:璇玑玉从来不是“礼物”,而是“种子”。那些远古的文明在宇宙中播撒希望,让智慧生命在理解平衡的过程中成长。而人类的使命,不仅是守护这颗种子,更是让它在新的土壤里,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破冰船穿过南极圈时,林晓站在甲板上,看着窗外的极光。璇玑玉的能量场在船周围形成层透明的护罩,将刺骨的寒风隔绝在外。王教授正在船舱里调试编钟,青铜的嗡鸣与印加歌谣的旋律交织在一起,顺着能量流传向冰盖下的金属建筑。
当第一缕编钟的声音穿透冰层时,南极节点的光点突然爆发出刺眼的蓝光。冰盖开始震动,露出下面的金属穹顶,中央的凹槽缓缓打开,等待着璇玑玉核心的回归。林晓捧着容器走上前,看着那座跨越星际的建筑,突然想起王教授笔记里的一句话:“最好的传承,是让古老的智慧,在新的时代找到新的意义。”
璇玑玉核心嵌入凹槽的瞬间,全球十二处节点同时亮起,能量网终于完整。林晓的掌心与凹槽完美贴合,胸口的印记与建筑的符文产生共鸣,他能“看见”反重力推进器在太空展开,清洁能源塔在沙漠中矗立,复苏的雨林里,孩子们正举着璇玑玉碎片,追逐着阳光下的光斑。
这或许就是璇玑玉最终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