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大明锦衣卫990

太极图的阴阳鱼形成完美的数学映射。他终于懂了:所谓定熵锚,从来不是单一的玉或晶体,而是东方的辩证思维与西方的精密计算形成的熵差平衡——就像太极图的阴阳,既对立又依存,既明确界限又相互转化。

白光散去时,玉坊恢复了平静。老者的身影渐渐透明,手中的刻刀化作银蓝色的光,融入赵莽的平衡玉。“告诉徐大人,玉成了。”他最后的声音带着笑意,“后世有人懂他的道理。”赵莽低头看向玉坯,太极图的阴阳鱼眼处,石墨烯晶体正在缓慢旋转,带动着四个时间锚点的熵值曲线,在检测仪上形成稳定的正弦波。

时空扭曲再次袭来,赵莽感到身体被拉回2024年。离开前,他最后望了眼万历年间的玉坊,老者正在将刻好的璇玑玉装箱,箱子上的封条写着:“熵虽增,道亦长”。这句话与牛顿手稿最后一页的批注完全相同,只是一个用汉文,一个用拉丁文,却在时空间形成奇妙的回响。

跌回剑桥地窖的瞬间,赵莽手中的刻刀正刺向女人的能量束。铜匣里的浑天仪已自动修复,龙尾的小字旁多了行批注:“定熵锚的关键,在阴阳相生的智慧,而非非此即彼的毁灭。”熵值检测仪显示Δs回落至+3.2x103 j/k,1600年的糯米灰浆味与2024年的金属味,在142.1度的角度里,交融成温和的气息。

女人的能量束彻底失效,她望着赵莽手中的刻刀,上面的云雷纹正与万历玉坯的纹路产生共振:“原来我们一直找错了方向。”她的仿生眼投射出四个锚点的新模型,万历年间的定熵锚像心脏,源源不断为其他锚点输送平衡能量,“定熵不是阻止变化,是让变化有根可循。”

赵莽将刻刀放在铜匣里,与璇玑玉形成完整的太极图。地窖的灯光下,1600年的定熵锚与2024年的熵阀遥相呼应,像两颗跨越时空的星辰,用8.18x103 j/k的熵差,守护着文明的平衡。他知道,只要万历年间的智慧根基还在,只要那些藏在玉坯里的阴阳之道还在,所谓熵增的洪流,终将在定熵锚的引导下,灌溉出更繁茂的文明之树。

熵锚

我握着那块璇玑玉的掌心沁出冷汗,Δs值的红色数字在暗室里跳动,像颗不安分的心脏。老者的白胡子垂在青色道袍前,我才发现他袖口绣着的不是寻常云纹,而是串逆时针旋转的齿轮。

“万历四十三年,紫金山天文台的浑仪无故逆转三日,”老者的声音混着窗外的雨声发潮,“徐阁老临终前算出,是北方鞑靼部挖断了龙脉的熵流。这块玉能锁住失控的能量,但必须在三百年后与本初子午线的算熵器共振——您来自2024年,对吧?”

璇玑玉突然发烫,我腕上的量子手环发出刺耳鸣叫。2024年的实验室里,导师曾指着监测屏上的异常曲线说:“1615年有个熵值缺口,像被什么东西硬生生剜掉了一块。”当时我以为是数据误差,直到三天前被卷入时空乱流,坠落在这座明代道观的丹房里。

“熵爆会怎样?”我盯着玉上逐渐模糊的数字,+8.7x103正在变小。

“天启大爆炸提前三十年,”老者从袖中抽出泛黄的手卷,上面用朱砂画着奇异的星图,“但这次会把整个华北变成量子迷雾。”

雨势渐猛,道观的铜铃突然集体倒转。我摸到璇玑玉的边缘有行极小的刻字,是用简体字刻的“中科院2023”——这根本不是明代的东西。

一、子午线上的坐标

老者说他叫郭守敬第二十三代传人,可他递给我的罗盘里嵌着块微型芯片。当我指出这一点时,他突然扯开道袍,露出胸前的青铜锁,锁芯竟是块发光的电路板。

“1972年,有个穿蓝布工装的年轻人也来过这里,”他转动锁上的齿轮,电路板投射出全息影像,是本初子午线穿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画面,“他说三百年后会有人来取璇玑玉,还留下这个,说能定位算熵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影像里突然跳出串坐标,与我手环记录的时空锚点完全吻合。2024年的格林尼治天文台地下,确实藏着台代号“司天”的秘密设备,官方说法是监测地球自转,只有我们项目组知道,那是台能逆转熵增的机器。

“但我怎么回去?”璇玑玉已经降到+5.2x103,我的手环开始闪烁红光。

“子时到了就知道。”老者推开丹房的暗门,外面是条向下延伸的石阶,两侧壁龛里的油灯全是倒着燃烧的。

石阶尽头是间圆形密室,中央摆着青铜

不想错过《大明锦衣卫1》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