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张面孔,都能被认出来的那份清醒。
而那枚刻着太阳旗的青铜令牌,被赵莽嵌在破轴器的铁制支点里。每次硬木杆撬动铁兽传动轴,令牌都会发出细微的震颤,像在提醒每个握着杠杆的人:你撬动的不只是青铜,是祖宗用鲜血守住的疆土,是永远不能忘记的来路。
盐卤破蛊
广宁卫的药炉熬着第三十七副解药时,沈若谷的银簪终于挑起条蜷缩的血蛊母。这只从控尸兵胸腔里取出的虫体,在浸过盐卤的瓷碗里剧烈抽搐,青黑色的蛊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去,最后缩成粒芝麻大小的干壳。
“成了!”老大夫的手抖得厉害,药案上的《毒经》被盐卤溅出斑斑白痕,其中“虫畏咸卤”的条目被他用朱笔圈了三遍,“广宁卫的盐场就在铁兽必经的水源上游,只要把盐卤引进水道,那些藏在传动轴里的蛊虫……”
话未说完,城楼传来急报:铁兽的八卦阵开始移动,目标直指城南的水源地。赵莽握着《纪效新书》的残卷奔上城楼,看见雪原上的青铜轴转动时,带动着细小的蛊线浸入溪流,暗红色的黏液顺着水流向卫城方向蔓延,像条无声的毒舌。
“截断水流!”他的目光落在盐场的方向。那里的盐卤池在晨光中泛着银光,结晶的盐粒堆成小山,是广宁卫三百年来的命脉。《纪效新书》的“民生篇”里,戚继光曾记载过用盐卤破倭寇水毒的战例,只是当时用的是海盐,而广宁卫的盐场产的是岩盐,卤汁浓度更高。
沈若谷已经带着药童赶往盐场,银簪在卤池边画出引流的路线。“得用竹管,”老大夫指挥着盐工,“盐卤腐蚀性强,只有楠竹能扛住,顺着这条废弃的灌溉渠,正好能注入铁兽必经的溪流。”
铁兽的传动轴在溪边转动得越发频繁,蛊线浸入水中的部分越来越长。赵莽站在渠坝上,看着盐工们将楠竹管对接起来,每根竹管的接口都缠着浸过桐油的麻布——那是《纪效新书》里记载的防漏法,当年戚家军在南方治水时常用。
“开闸!”当最后一根竹管对接完毕,沈若谷的银簪挑起闸板的绳索。盐卤顺着渠水奔涌而下,在溪水中激起白茫茫的泡沫,与铁兽排出的暗红色黏液相遇时,发出滋滋的声响,像滚油里泼了冷水。
第一辆靠近溪流的铁兽突然停住,传动轴的螺旋刻痕里冒出白烟。赵莽用望远镜看见,蛊线在盐卤中迅速腐烂,连接控尸兵的红线像被火烧过般断裂,那些原本不知疼痛的躯体,突然抽搐着倒地,胸腔里的齿轮箱因蛊虫死亡而锁死。
“有效!”城楼上的欢呼声响成一片。沈若谷却指着溪下游:“浓度还不够,得把盐场的储备盐也投进去。”他的药箱里,装着从控尸兵体内取出的蛊卵,此刻正被盐粒覆盖,很快失去了活性。
盐工们扛着盐袋冲向溪边,岩盐投入水中的刹那,溪流彻底变成了乳白色。铁兽的八卦阵开始溃散,传动轴的转动频率越来越慢,有些甚至倒转起来,像是在抗拒盐卤的侵蚀。阿朵留在了望口的身影显得焦躁,骨哨声变得尖锐而混乱。
赵莽突然想起沈若谷说的话:血蛊母虽畏盐卤,却能在短时间内休眠,等盐卤稀释后再复苏。他翻到《纪效新书》的“水利篇”,戚继光画的分水坝图突然给了他启发——在溪流下游再筑道坝,把含盐卤的水困在铁兽活动的区域。
军民们扛着沙袋冲向溪下游时,铁兽的传动轴已有半数卡死。盐卤在坝内越积越多,结晶的盐粒甚至在青铜轴上结了层白霜,三寸盲区的裂纹里,能看见血蛊母干瘪的尸体。
阿朵的骨哨声突然凄厉起来,像是在做最后的挣扎。但溪水里的盐卤浓度已达顶峰,连她身边的铁兽都开始抖动,了望口的青铜轴冒出绿锈,那是盐卤腐蚀的痕迹。
“她要跑!”苏眉的银镯飞射而出,磁石链节缠住从铁兽上跃下的身影。阿朵的皮靴底沾满盐霜,裙摆上的蛊纹早已褪色,怀里还揣着最后一袋蛊卵,却在接触到盐卤的瞬间化为乌有。
当夕阳照在白茫茫的溪面上,铁兽的八卦阵已彻底瘫痪。赵莽踩着结霜的青铜轴,看见每根传动轴的三寸盲区都挂着盐晶,像给邪术戴上了枷锁。盐场的工头告诉他,今年的盐产量足够让这条溪流咸上三个月,足够杀死所有残留的蛊虫。
沈若谷在溪边埋下块石碑,上面刻着“盐卤破蛊处”。老大夫用银簪蘸着盐卤,在碑石背面补了行字:“天地有正气,虽微末亦能克邪。”
赵莽将《纪效新书》的残卷摊在石碑上,“民生篇”的盐场图谱与眼前的景象重叠。他突然明白,戚继光为何要在兵书里写民生——真正的防线,从来不止是城楼和兵器,还有百姓赖以为生的盐、水、土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