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58章 东晋醉司马谢奕:官场的"暴脾气"与真性情

《七绝?咏东晋醉司马谢奕》

醉掀冠冕震朝端,狂语曾惊虎帐寒。+l!u′o·q!i-u/y!d!.*c^o+m+

剡(shàn)水一悬明镜澈,乌衣千载酒痕酸。

一、陈郡谢氏的另类贵公子

东晋永和年间,建康城的乌衣巷内,一群世家子弟正围坐在竹林下清谈。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与他们的玄言妙语相得益彰。突然,一阵爽朗的笑声打破了这份雅致。

"哈哈哈!你们这些酸儒,整天说什么"圣人无情",我看是"圣人无趣"才对!"

说话之人正是谢奕。只见他一手持酒壶,一手拍着大腿,丝毫不顾及溅出的酒水弄脏了华贵的丝质衣袍。这般做派,在建康贵族圈子里简直是个异类。

谢奕生于陈郡谢氏,这个家族在当时虽不及琅琊王氏显赫,却也在稳步崛起。作为谢家长子,他本该循规蹈矩,做个温文尔雅的世家公子。可这位少爷偏不,他就像一坛烈酒,在满是清茶的雅集上显得格外扎眼。

《晋书》记载他"少有美誉",但这"美誉"来得颇为有趣。据说他十岁时,有客人来访,见他正在院中练剑,便故意考他:"小公子可知《论语》?"谢奕头也不抬:"知道一点。"客人又问:"那"君子不器"作何解?"谢奕突然收剑,直视对方:"就是说君子不该像你这样的器皿,整天装模作样!"语毕继续练剑,留下客人目瞪口呆。

这般率性而为的性格,让他在讲究"雅量"的东晋上流社会显得格格不入。但也正是这份真性情,为他赢得了最初的声名。当时的建康城流传着一句话:"谢家无奕,如席无盐。"意思是谢奕就像宴席上的盐,虽然不起眼,但缺了他就索然无味。

二、剡县任上的"霹雳县令"

咸康年间,谢奕初入仕途,出任剡县(今浙江嵊州)县令。这个职位对世家子弟来说不过是个跳板,大多数人都是敷衍了事。可谢奕偏不,他要把这个县令当出花样来。-q+s\b!r,e¢a¨d,.¢c/o+m·

上任第一天,他就搞了个大动作。当时剡县有个积弊:县衙小吏常借征收赋税之机盘剥百姓。谢奕到任后,命人准备了几十套平民衣服,带着几个亲信化装成百姓去交税。结果亲眼目睹了衙役的恶行,当即亮明身份,把那几个衙役当众杖责,引得围观百姓拍手称快。

《会稽志》记载了这么一件趣事:有个豪强强占民田,前任县令都不敢管。谢奕接到诉状后,直接带人闯进豪强家。当时豪强正在宴客,见县令突然造访,还假意邀请入席。谢奕也不客气,坐下就吃,吃饱喝足后把诉状往桌上一拍:"吃饱了,该办公事了!"当场勒令豪强退还田地,还罚了他一笔钱赈济贫民。

谢奕断案更是别具一格。他常在县衙前的空地上公开审理案件,允许百姓围观。有一次,两个商人为了匹绸缎争执不休,一个说是自己的,一个说是买的。谢奕听完,突然命人端来一盆清水,把绸缎浸入水中。不一会儿,水面上浮起一层染料。谢奕大笑:"这分明是新染的布,还敢说是祖传的?"原来他早注意到布料颜色过于鲜艳,用这个简单的方法就让骗子现了原形。

当地百姓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霹雳县令",说他办案如闪电般迅速,又如雷霆般威严。但私下里,百姓们又亲切地称他为"醉县令",因为他常常在微醺状态下审案,却总能做出公正的判决。谢奕自己对此的解释是:"酒至微醺时,最能看透人心。"

三、与桓温的"酒肉朋友"

永和元年(345年),谢奕迎来了仕途转折点——被征辟为安西将军桓温的司马。这段关系堪称东晋官场最奇特的上下级关系。

桓温何许人也?当时东晋最有权势的军事强人,后来差点篡位的主儿。一般人见他都战战兢兢,谢奕倒好,直接跟他称兄道弟起来。史书记载二人"每因酒酣,辄失礼度",说白了就是喝高了就勾肩搭背,完全不顾及身份。¢6¨1!看`书?网· .更?新,最^全/

最经典的当属"追酒"事件。某次军中宴饮,桓温不胜酒力想溜,躲进夫人南康公主的寝帐。按常理,下属该识趣告退了。可谢奕偏不,他拎着酒壶追进去,非要桓温继续喝。南康公主哪见过这场面,正要发怒,却见谢奕一本正经地行礼:"臣这是在帮将军练习"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功夫呢!"一句话把公主逗乐了,桓温也只好苦笑着出来继续喝。

不过谢奕并非只会喝酒。作为司马,他在军务上极为干练。有一次前线军情紧急,

不想错过《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