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37章 前秦开国皇帝苻健:氐族雄主的“创业”与“翻车”实录

搞个大的——直接上‘皇帝’尊号!” 心腹们恍然大悟,连夜加班加点“做群众工作”。于是,三个月后的三月四日,苻健同志终于在一众“民意代表”的“再三恳请”下,“勉为其难”、“极不情愿”地坐上了“天王”宝座(天王是十六国时期胡人政权常用的一种尊号,位同皇帝),定国号“大秦”,年号“皇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氐族建立的正经王朝,前秦,正式挂牌营业!

这位马上得天下的“创业ceo”,在“公司治理”上却展现出了令人惊艳的“管理才能”,其核心战略就是——“氐汉合璧,共同致富”!

搞活“边境贸易”: 在丰阳县(今陕西山阳)设立“荆州刺史部”,其实就是个大型“自贸区”!南方的商队驮着亮闪闪的铜器、精美的漆器、花花绿绿的蜡染布匹来了;北方的驼队载着厚实的皮毛、珍贵的药材、还有膻味十足的牛羊肉来了。关税哗啦啦地流进国库,财政收入蹭蹭往上涨。这招“招商引资”,玩得比现代某些地方还溜!

人才“不拘一格”: 甭管你是氐族兄弟还是汉族士族,只要有才,老板就敢用!他恢复了魏晋那一套看起来比较“高大上”的官制,大量招聘汉族知识分子当高管。太师鱼遵(京兆人)、司空王堕(陇西人)等汉族“职业经理人”都进了“董事会”。氐族贵族和汉族精英在朝堂上“共商国是”,虽然偶尔可能因为“羊肉泡馍该不该放香菜”吵两句,但整体氛围还算和谐。史学家田余庆老师都点赞:“前秦氐人苻氏在搞民族融合这块,比之前的匈奴、羯、鲜卑那些‘公司’强太多了!” 当隔壁慕容鲜卑家的前燕贵族还在搞“血统论”,排斥汉族“打工人”时,长安城的太学里已经书声琅琅,搞起了“企业文化(儒学)培训”。

主打“亲民路线”: 苻老板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可能没明说,但做得很到位)。他“与百姓约法三章”,税赋能减就减,宫殿能省就省(至少初期是这样),一门心思扑在“公司业绩(国事)”上。赶上闹蝗灾这种“不可抗力”,他主动免租子,自己还带头减伙食费,穿着素服不上正殿办公(虽然不知道效果如何,但态度满分!)。

不过,“和谐公司”的表象下,暗流涌动。苻老板在“人才引进”上就翻过一次大车。他收降了东晋叛将张遇,这本来没啥。但他看上了张遇的继母韩氏(这位韩女士可能确实风韵犹存),直接纳为昭仪(高级妃嫔)。这关系就有点乱了。更绝的是,有一次开“高管酒会”,苻老板喝嗨了,当着众人的面拍着张遇的肩膀说:“小张啊,你看,你妈是我媳妇,那你就是我儿子了嘛!来,叫爸爸!”(“卿,吾子也”)。张遇的脸瞬间涨成了猪肝色,羞愤欲绝。没过多久,这位“干儿子”就联合其他对老板不满的“高管”发动了叛乱,连锁反应下,关中差点又乱成一锅粥。看来,“民族融合”这盘大棋,光靠老板拍脑袋也不行,稍不注意,“办公室政治”就能引爆火药桶。

五、东晋“战神”来踢馆?关门!放“坚壁清野”大招!

好景不长,公司刚有点起色,“竞争对手”就上门踢馆了。公元354年,东晋的“头号战神”、权臣桓温,带着四万精锐“风投”(北伐大军),气势汹汹地杀奔长安而来,誓要“收购”前秦这块“优质资产”。一时间,关中震动,人心惶惶。

危急关头,苻健同志再次展现了他“老狐狸”般的战略眼光和“抠门”但有效的战术。他掐指一算:桓温这哥们儿打仗有个“毛病”——喜欢“以战养战”,就地抢粮草!嘿嘿,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苻老板大手一挥:“同志们!紧急任务!抢收麦子!” 赶在桓温大军杀到之前,把长安周围能收的麦子全给割了,一粒粮食都不给“友军”留!桓温的如意算盘——“到了关中就有饭吃”——啪叽一声,摔得稀碎。

当桓温的大军兵临灞水东岸,前锋司马勋在陇西搞“侧翼骚扰”,桓老板本人则踌躇满志地在灞东扎下大营,遥望长安城头时,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掉进了苻健精心设计的“口袋阵”里。苻健的布阵,堪称“空城计”加“运动战”的完美结合。

“空城”疑兵: 派六千老弱病残士兵,在长安城头使劲摇旗呐喊,敲锣打鼓,营造出一种“我城里兵强马壮,就等你来攻”的假象。演技必须浮夸!

“游击”主力: 真正的三万精锐部队,化整为零,藏在长安城周边的山林野地里,随时准备“打闷棍”。

“尖刀”奇兵: 最精锐的七千氐族铁骑,由他最能打的弟弟苻雄(外号可能叫“大秦第一猛男”?)率领,埋伏在白鹿原附近,专等晋军松懈时来个“黑虎掏心”。

不想错过《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