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78章 代国昭成帝拓跋什翼犍:裤裆开国的冰火传奇草原人生

的模式。这相当于在部落联盟的框架里,硬塞进了一个“小朝廷”的雏形。

管理升级: 他把归附的“乌桓”等部众,分成了南北两大块(“分置南北部”),然后委派自己的亲信去管理——弟弟拓跋孤管南部,儿子拓跋寔君管北部。这招既加强了中央控制,又锻炼了接班人(至少当时是这么想的)。

“基建梦”的破灭: 什翼犍同学热血上头,决定搞个大工程——在灅源川(今河北怀来附近)筑城建都!想象一下,在草原上建起汉式宫殿,那得多拉风?想想都激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的母亲,那位当年把他塞裤裆里的智勇双全的王太后,兜头就是一盆“草原牌”冷水浇下来:“儿啊!咱家祖祖辈辈都是马背上讨生活,住帐篷,哪里需要什么固定城池?你现在根基还没扎稳当呢,就学人家盖房子。敌人要是打过来了,你这城就是个大靶子,跑都没地方跑!咱的优势是机动性,是游击战懂不懂?”

老母亲这番话,醍醐灌顶!什翼犍一拍脑门:“对啊!差点把看家本领丢了!”于是,他哈哈一笑(史书没写他笑没笑,但咱可以合理想象他肯定有点尴尬又释然),从善如流,果断放弃了筑城计划。这场经典的“母子辩论赛”,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因地制宜的改革智慧——汉化是好东西,但不能削足适履,得结合草原的实际情况,该骑马还得骑马,该住帐篷还得住帐篷!改革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裹上草原的羊肉膻味儿”。?秒+漳*节?晓′说`徃_ -耕~薪!最+哙+

事实证明,这套“草原特色改革”效果拔群。在他的治理下,代国疆域空前辽阔,“东自濊貊(东北),西至破落那(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南距阴山,北达沙漠”,地盘大得惊人。人口也蹭蹭往上涨,达到数十万之众。到了340年,他迁都到云中盛乐宫(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尔附近)。虽然没筑城,但这里成了相对稳定的政治中心,为日后北魏定都平城(大同)埋下了伏笔。此时的代国,俨然是草原上的超级新星。

四、冰河奇谋——芦苇浮桥破匈奴

什翼犍不仅是个改革家,更是个军事鬼才。他和匈奴铁弗部首领刘卫辰的较量,那简直就是“草原版三国演义”,充满了戏剧性和智慧。

365年,刘卫辰这个“墙头草”又叛变了(说“又”是因为他叛变是常态),这次抱上了前秦苻坚的大腿。什翼犍二话不说,亲率大军讨伐。刘卫辰一看这架势,直接脚底抹油开溜,跑得比兔子还快。什翼犍轻松获胜,缴获颇丰。

过了两年(367年),什翼犍决定再给刘卫辰“上上课”,又带着大军西征。这回刘卫辰学“乖”了,隔着黄河耍赖皮。麻烦来了——当时正值初冬,黄河水面漂满了浮冰,船没法划,冰面又不结实,大军被死死挡在河边。这可咋整?

关键时刻,什翼犍的“急智小宇宙”爆发了!他灵光一闪,想出了一个妙到毫巅的主意。

第一步:拦冰造“筏”。命令士兵们就地取材,用黄河边随处可见的芦苇编成粗大的绳索,抛入河中拦阻、聚拢浮冰。这相当于人为制造了一片相对密集的“冰筏区”。

第二步:铺草增“固”。等到冰块初步凝结在一起,形成不太稳固的基础后,再在上面厚厚地铺上一层芦苇杆子。

第三步:天公作美。利用草原冬夜极寒的天气,让气温骤降。一夜之间,铺在冰面上的芦苇就和下面的冰层冻得死死的,形成了一座奇特而坚固的“芦苇浮桥”!

第二天一早,代国大军踏着这座“纯天然环保冰桥”,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黄河西岸!刘卫辰和他的部下们估计还在被窝里做着美梦呢,一睁眼看到河对岸的大军出现在眼前,魂都吓飞了!刘卫辰连老婆孩子(史载“妻子”)都顾不上了,只带着少数亲信狼狈西逃。此战代国大获全胜,缴获的人口、牲畜不计其数。什翼犍这手“芦苇浮桥”的妙计,因地制宜,巧借天时地利,其精彩程度比起历史上那些着名的火攻、水淹、背水一战,那是毫不逊色,充分展现了他过人的军事智慧和应变能力。刘卫辰估计这辈子看见芦苇都得有心理阴影了。

五、英雄末路与凤凰涅盘——父子的悲剧与孙子的逆袭

然而,盛极而衰的剧本总是那么相似。代国的鼎盛在376年戛然而止。前秦天王苻坚,这位志在统一北方的猛人,派大将苻洛率领二十万(对,你没看错,二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杀

不想错过《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