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被围困的孤城、城中残存的百姓以及一个将军、一个政权最后的体面与尊严。当他腰系麻绳,滑下城墙,消失在夜色里时,他带走的也绝不仅仅是懦弱或失败,而是乱世烽烟中,那一簇不肯轻易熄灭、随时准备燎原的抗争火种。这份在绝境中挣扎求存、在失败后仍不甘沉寂的韧劲儿,或许才是历史长河中最值得玩味的人性微光。
夕阳的余晖懒洋洋地洒在邺城残破的城墙垛口上,几个不知愁滋味的孩童在断壁残垣间追逐嬉戏,嘴里哼着不知从哪里听来的新童谣:“蒋干蒋干,守城难,玉玺换不来粮一担,绳子一溜不见啦...” 稚嫩的歌声,飘过曾经上演过“人相食”悲剧的街道,飘过冉闵昔日意气风发阅兵的高台遗址。蒋干流落民间后的结局,史书再无记载,成了一个谜。也许他真的放下了刀剑,在某个乡间私塾当起了教书先生?当调皮的蒙童眨巴着眼睛,好奇地问起那枚传奇的传国玉玺最终去了哪里时,老先生摸着花白的胡子,哈哈一笑,指着桌上的粗瓷大碗:“那劳什子啊?顶个屁用!瞧见没,还不如咱手里这碗热腾腾、实实在在的阳春面顶饱管用哩!”
历史的荒诞剧与沉重的史诗,终归在升腾的烟火气与一碗朴素的面条里,化作了云淡风轻。玉玺成了博物馆的展品,面条却喂饱了一代代人。你说,哪个更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