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线彻底糜烂: 后秦帝国的西大门门户洞开,失去了对陇南乃至更西方向的战略控制能力,陷入极大的被动。
帝国根基动摇: 这次失败,像一记重锤砸在后秦这个“大拼盘”上,让所有人都看清了帝国的虚弱和内部的不稳定。那些本就心怀鬼胎的“股东”(地方豪强)和“潜在收购方”(其他胡族政权),心思更活络了。
六、庞演的“消失”与历史的“筛子”
最令人拍案叫绝(或者说无语凝噎)的是,史书对庞演的记载,到此为止!他兵败之后怎么样了? 《晋书》连一个字都懒得再写!是当场战死?是被杨盛俘虏砍了头?是狼狈逃回长安被姚老板盛怒之下“咔嚓”了?还是被罢官夺爵,灰溜溜回家种红薯(如果还有家可回的话)?甚至,有没有可能他收拾残兵败将,在别的地方又打了几场小仗(虽然大概率还是输)?这一切,都成了永久的谜团。
这位被皇帝亲点、承担帝国西线安危重任的大将,在史册中的存在感,薄得就像一张a4纸,轻得如同一片羽毛。四十个字,出场即巅峰(倒霉的巅峰),巅峰即剧终。他像一个投入历史深潭的小石子,只激起一圈微小的涟漪,然后迅速沉没,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待遇,连跑龙套的都比他强点(龙套至少还能活过一集)。
七、尾声:走出史书的牢笼
当我们合上厚重的史书,庞演那模糊的身影,反而在历史的幽微之处,借助我们的想象与追问,变得略微清晰了一些。
他的存在提醒着我们:历史不止于“大人物”和“大事件”。 真正的历史血肉,在于无数像庞演这样,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中沉浮、挣扎、做出抉择(无论对错)的个体。他们的故事,同样厚重。
史书有其局限。 它记录的是冰山一角,是经过层层筛选的“结果”。那些被筛掉的“尘埃”——犹豫、恐惧、后勤的烦恼、地形的无奈、普通士卒的牺牲——往往才是构成历史大地最真实的颗粒。庞演在仇池山中的叹息,与千千万万湮没无闻的悲欢离合,共同谱写了一部更宏大、更真实、也更令人唏嘘的“人间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