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的比赛日,达拉斯的天空被乌云笼罩。,k,a-n_s\h!u.c·m?s\.*c·o*m`孙颖莎醒来时,窗外正飘着细雨,雨点打在玻璃上发出细碎的声响,像极了她此刻纷乱的心跳。手机屏幕上弹出的天气预报显示“小雨转中雨”,她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突然想起小时候奶奶说“雨天打球容易滑脚”,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球拍上的胶皮。
早餐时,王楚钦端来的热粥冒着热气,他把剥好的鸡蛋放进她碗里,发现她没什么胃口,只是用勺子有一下没一下地搅着粥。“怎么了?没睡好?”他坐在对面,咬着包子含糊不清地问,“今天对手是马特洛娃,削球虽然麻烦,但你最近练得挺多的。”
孙颖莎嗯了一声,抬头时对上他关切的目光,突然有点不敢告诉他——昨晚她研究马特洛娃的录像到凌晨,越看越觉得对方的旋转变化比想象中复杂,尤其是反手长胶的沉坠感,总让她想起几年前输过的那场球。王楚钦像是看穿了她的心思,从口袋里掏出颗草莓糖放在她手心里:“吃颗糖,你小时候打比赛前不都这样吗?”
糖纸被剥开的瞬间,甜腻的香气弥漫开来。孙颖莎把糖放进嘴里,草莓味在舌尖散开,突然想起十五岁第一次参加世青赛,她因为紧张吃不下饭,王楚钦就是这样塞给她一颗草莓糖,说“甜的能让人变勇敢”。
孙颖莎 vs 马特洛娃:旋转迷宫里的失速
下午两点的女单第二轮比赛,看台上的气氛比昨天凝重了许多。雨还在下,场馆顶部的排水管道偶尔传来滴水声,和球台边的“嗒嗒”声交织在一起,有种说不出的压抑。孙颖莎站在场地一侧活动手腕,看到马特洛娃己经在对面练球,白色的乒乓球在她球拍上旋转、坠落,划出诡异的弧线。
第一局开始,孙颖莎按照赛前计划主动抢攻。她的正手暴冲威力十足,几次撕开马特洛娃的防线,很快以5:2领先。看台上的中国球迷开始欢呼,有人举着“莎气藤藤”的横幅摇晃,孙颖莎握紧球拍,准备乘胜追击,却没注意到对方的削球旋转正在悄然变化。
6:3领先时,马特洛娃突然改变节奏,用反手长胶送出一记强烈下旋。孙颖莎习惯性地发力抢拉,球却意外下网,在绿色的球台上弹了两下滚落到地上。她皱了皱眉,弯腰捡球时,手指触到球台边缘的水渍——不知什么时候,场地边角积了一小滩水,是从敞开的球员通道飘进来的雨水。\萝¢拉?小~说\ ?已!发/布′最¢新¨章?节.
这个小插曲像是打乱了她的节奏。接下来的几个球,孙颖莎的进攻频频失误,要么拉球出界,要么搓球下网。马特洛娃则抓住机会,用细密的削球控制着节奏,将比分一点点追平、反超。当11:9的比分出现在记分牌上时,孙颖莎站在原地没动,雨水从敞开的通道飘进来打在她脸上,分不清是雨还是汗。
休息时,李隼指导递过来的毛巾还带着余温。“别急着发力,”他的声音比平时沉了些,“先把旋转判断清楚,她的长胶没那么可怕。”孙颖莎点点头,却觉得手里的球拍突然变沉了,像是握不住那些旋转的变化。她抬头看向观众席,王楚钦的座位空着——他的比赛在半小时后开始,此刻应该在热身区准备。
第二局,孙颖莎调整了战术,试着放慢节奏和对手周旋。她的搓摆质量明显提高,几次让马特洛娃被迫起板进攻,比分胶着到7平。看台上的王曼昱突然站起来喊“莎莎加油”,声音穿透雨声传到场地里。孙颖莎心头一暖,正手抢拉斜线得分,8:7领先的瞬间,她握拳给自己鼓劲,却在接下来的发球环节出现致命失误——一个本应发到对方正手短区的球,却因为手腕发力偏差,首接飞出了边线。
那个失误像是推倒了多米诺骨牌。马特洛娃趁机连得3分,以10:8拿到局点。孙颖莎挽救了一个局点后,最终还是因为判断错旋转,把球拉向了对方早己预判好的空档。11:9,第二局再输。她走回休息椅时,脚步有些发沉,看到毛巾上绣着的“莎”字被汗水浸透,颜色变得很深。
第三局开始,雨势渐大。场馆里的空调似乎出了点问题,空气变得又闷又湿,孙颖莎的运动服很快被汗水浸透,贴在背上很不舒服。她的进攻依然找不到感觉,正手斜线被马特洛娃稳稳削回,反手拧拉又频频下网。当6:10落后时,她突然想起王楚钦早上说的“削球要像钓鱼,慢慢等机会”,深吸一口气打出一记漂亮的正手小三角,追回一分。
但机会终究没有再来。最后一分,马特洛娃的反手长胶送出强烈侧旋,孙颖莎判断失误,搓球过高,被对方抓住机会正手攻球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