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一箱,不如乌木一方”。这里所说的乌木,指的就是阴沉木,也就是西方人口中的“东方神木”。
在古代,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皆把阴沉木家具及出自阴沉木雕刻的艺术品视为传家、镇宅之宝,辟邪之物。历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阴沉木尤其成为各代帝王建筑宫殿和制作棺木的首选之材。清代帝王更将其列为皇室专用之材,民间不可私自采用,致使阴沉木更加稀少。
民国时的窃国大盗袁世凯,逆历史潮流而动,“皇帝梦”没做多久就一命呜呼了,但为了显示曾有过帝王身份,其家人费尽心思,耗费大量家财觅得阴沉木,为其拼了一副棺木。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阴沉木做的棺材,可以使尸体保存数千年不腐烂?。
以前听阿凯提起过几次,所以我就记在了心里,没想到今天真的见到了阴沉木棺材,并且见识到了它“保鲜”的特性。
因为在眼前这口乌木棺材里,此时就躺着半具尸体。
尸体的肌肤呈现出一种不正常的灰白色,脸上戴着一个金灿灿的面具,腹部以下的部分己经消失不见,只剩下几根腿骨和还未干涸的血液。
棺材里到处都是暗红色的血液,并不断从腹部向外渗出,顺着尸体的边缘在棺材里缓缓流动。
更让我头皮发麻的是,尸体的腹部和胸口处,正有几个半圆的突起,在里面不断蠕动,这情景似曾相识,让我马上就想到了钻进三扁瓜手臂里的尸蟞虫。
当那些尸蟞虫在尸体里钻动穿梭的时候,就会发出轻微的“窸窸窣窣”声,在这寂静的环境中被无限放大。
我见到这些尸蟞虫,感到有些奇怪,三扁瓜身上一共就两个蜡球,按道理来说应该只有两只尸蟞虫才对,可现在这具尸体里明显有五六个甚至更多,难道说这个墓穴的其他地方也有那种蜡球?
想来想去也没有个头绪,我索性也就不再去费那劲,只要不是老粽子作怪就行。
我心里的恐惧感迅速消退,甚至还觉得有些庆幸,不过也不敢太靠近棺椁,一来里面的情形太恶心,再就是那尸蟞虫会钻进人的身体,还是小心为妙。
乌木棺材并不是很大,所以大部分陪葬品都放在了外面的青铜棺和玉棺里,其中以青铜器为主,玉器占了一小部分,还有几件金光闪闪的饰品。
不过我的目光只是在外面两层棺椁里停留了片刻,就又回到了乌木棺材里的那几件明器上。
最显眼的应该就是那柄青铜剑了,大概有半米长一点,形状就像是柳树的叶子,呈现出金黄色,上面没有一点生锈的迹象,两边的刃口看上去也十分锋利,就放在尸体的右手边,剑尖部分己经被流出的血液染红,并缓缓向着剑身蔓延。
尸体的左手边一块龙形玉佩和一个环形的黄色玉璧,玉佩跟先前墓室里两个黑凶老粽子的那两块形状差不多,都是呈S形状,做工精细考究,透雕和浮雕相结合,周身布谷雨纹,中间呈现白色,周围则有着淡红的沁色。
而那个黄色玉璧则有一个巴掌大小,上面雕刻着满满的蟠虺纹,我对玉器这一块还算了解,能看出这是和田玉籽料黄玉,玉质浑厚老熟,拿出去卖给行家的话,三五十万应该没什么问题。
不过这两块玉的下面己经沾上了血液,我是不会下手去拿的,毕竟这里明器多得很,随便在玉棺里拿几件青铜器,价值绝不会低。
另外在尸体头部的位置,还叠放着两个西西方方的金色盒子。
我见尸蟞虫一时半会儿还吃到尸体的头部,稍微犹豫了一下,贪心马上就战胜了恐惧,几步走到棺材顶端,一伸手将两个黄金盒子从里面拿了出来。
拿完了黄金盒子后,我鬼使神差的又来到棺椁西侧,把那柄青铜剑也拿了出来,这才心满意足的退到了石台的西南角。
而那个黄金面具,我觉得应该值不了几个钱,加上戴在尸体的脸上,所以就没去拿。
这青铜剑看上去不小,但重量却轻的出奇,大概只有一斤左右,还没我们上次得到的无双青铜剑重。
我把青铜剑倚在其中面前的长明灯灯架上放好,然后打量起手里一大一小的两个金色盒子来。
(各位书友若是觉得好看,请帮忙点个收藏和催更,这对小弟很重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