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了班级的气氛。全国赛!国际交流!这对所有文科生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机遇!
陈静原本死寂的眼眸,在听到这个消息时,终于有了一丝微弱的光亮。学术,是她最熟悉也最能掌控的领域。这是风暴之外的世界,是她可以紧紧抓住的浮木。她几乎是下意识地挺首了背脊,手指无意识地捏紧了笔杆。
钱砚修也抬起了头。他的目光平静地扫过讲台,没有刻意去看陈静,但眼角的余光清晰地捕捉到了她身体语言的变化。他心中微动。这是一个契机,一个不需要言语、不需要靠近,就能重新建立连接的契机。
放学后,陈静没有立刻离开。她坐在座位上,面前摊开一本厚厚的《全球文明史》,眉头紧锁,似乎在为什么难题困扰。她的研究计划书卡在了一个关于“中世纪东西方宗教传播差异对社会结构影响”的关键点上,资料繁杂,观点冲突,难以理清主线。
钱砚修收拾好书包,站起身。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离开,也没有靠近陈静的座位。他只是走到讲台旁,拿起粉笔,在黑板边缘一块不起眼的空白处,极其清晰、工整地写下了两本书的名字和作者:
《信仰的疆域:比较视野下的中世纪宗教与社会》—— 李维中 著
《丝绸之路上:宗教、贸易与权力》—— 埃里克·琼斯 著
写完,他没有回头,也没有说话,仿佛只是随手记录。然后,他拿起黑板擦,将字迹擦掉,转身平静地离开了教室。
整个动作行云流水,自然得仿佛只是值日生清理黑板。
教室里只剩下陈静一个人。她怔怔地看着那块刚刚被写过字又擦干净的黑板边缘,那里还残留着一点淡淡的白色粉笔印痕。
那两本书……正是她此刻最需要、却苦寻不到的权威参考资料!一本是国内顶尖学者的最新力作,一本是国际知名汉学家的经典研究!它们像两把精准的钥匙,瞬间打开了她思路的阻塞!
他……他怎么知道她卡在这里?
他没有靠近,没有询问,甚至没有看她一眼。
只是用这样一种近乎隐形的方式,在她最需要的时候,递来了最关键的钥匙。
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涌上陈静心头。愤怒、恐惧、委屈……依旧存在,如同沉重的磐石。但在那磐石的缝隙里,一丝微弱却无法忽视的暖流悄然渗入。那不是原谅,不是信任的重建,而是一种……确认。确认即使在风暴眼中,即使在彼此之间隔着巨大的鸿沟,他依然在以他的方式,守护着她最珍视的东西——她的梦想和追求。
陈静低下头,看着笔记本上停滞的思路,又抬头看了看那块空白的黑板边缘。她深吸一口气,拿出手机,打开了学校图书馆的线上检索系统。指尖在屏幕上输入了钱砚修留下的那两个书名。
几天后,文科教研室。
模拟答辩正在进行。陈静站在讲台上,穿着整洁的校服,头发扎成利落的马尾。她的脸色还有些苍白,但眼神却异常明亮和坚定。她清晰流畅地阐述着自己的研究框架和核心观点,引经据典,逻辑缜密,对评委老师提出的尖锐问题应对从容。那份自信的光芒,仿佛驱散了她身上笼罩多日的阴霾。
钱砚修坐在后排观摩席上,安静地看着。当陈静引用了《信仰的疆域》中的一个关键论点,并巧妙结合《丝绸之路上》的实证材料进行论证时,他的嘴角,终于露出了这些天来第一个真心的、带着欣慰的弧度。虽然很浅,却如同破云而出的阳光。
答辩结束,掌声响起。陈静微微鞠躬致谢,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后排。钱砚修迅速垂下了眼睑,但那一瞬间的目光交汇,陈静还是捕捉到了他眼底那抹一闪而过的、纯粹的欣赏和……骄傲?
她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没有言语,没有靠近,但那个眼神,比任何解释都更有力量。它让她知道,她的努力,她的光芒,他看在眼里。
走出教研室,午后的阳光暖洋洋的。陈静抱着自己的资料,独自走在回教室的林荫道上。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在她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低头看着怀里那本厚厚的《信仰的疆域》,指尖拂过书脊。
忽然,一个小小的、熟悉的物件从书页的夹缝中滑落出来,掉在地上。
是那块素色手帕。
干净、柔软,叠得整整齐齐。
陈静怔住了。她弯腰捡起手帕,熟悉的触感和淡淡的皂角清香萦绕指尖。她记得自己那天在校门口,是如何决绝地将它塞回钱砚修手里的。它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夹在这本书里?
她猛地抬起头,看向西周。林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