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带来了十五艘战船,这意味着吴国此次调动了相当规模的兵力。若每艘战船配两千人,这里就有三万吴军战士。
而浔漓城内魏军总数不足六千人。面对如此悬殊的人数对比,即便地势再有利,被攻破也只是时间问题。更糟的是,当前多数魏军士兵正在造船厂协助制造战船。
更重要的是,以城内现有的防御力量,根本难以应对吴军的战船攻势。若选择抵抗,留在城中的所有魏军都将面临死亡;但若放弃抵抗,又会损害魏军的威名。
于是曹仁的副将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然而不久后,他毅然作出决定。
“召集所有人,我们准备撤退。”
此言一出,周围魏军将士中不少人震惊不己。
“你刚才说什么?”
旁边一位武将立即站起大声质问。
“临阵脱逃,你想做什么?”
“当逃兵吗?”
武将愤怒地质问。
“难道在这里等死不成?”
曹仁的副官凝视着武将,缓缓说道:
“吴军有十五艘战船,至少三万人。我们这里加起来有多少人?”
“如何作战?难道要带着兄弟们去送死吗?”
副官严肃地说完后,那位武将逐渐冷静下来,开始认真思索副官的话。
沉思片刻后,武将疲惫地靠在椅背上。
“还有谁反对吗?”
副官环顾西周,见无人回应,便说道:
“既然如此,立刻召集全体将士。”
“我们撤退。”
见众人仍未行动,副官长叹一声再次强调:“出了事,我一人承担。”
听到这话,大家这才起身开始召集人手。
曹仁副官目睹此景,不禁再次叹息。
随后,他前往造船工头处提及此事。
造船工头得知后,起初颇为惊愕,但很快便镇定下来。
“只愿此次吴军不会给浔漓城带来太大损伤。”工头无奈言道。
“对了,那支援的魏军,我会设法告知他们前往建业城。”
听罢工头之言,曹仁副官连忙致谢。
待副官离开,工头望着他的背影,又是一声叹息。
不久,魏军整装待发,随曹仁副官号令,全军朝建业城方向疾行。
浔漓城百姓对魏军撤离虽无太多意外,却也难免失落。
这些时日与魏军同造船,许多人己与士兵熟络,故而不少人将撤退归咎于曹仁副官。
吴军战船逼近浔漓城,首奔造船厂而去。
诸葛诞不知魏军己撤离。
他认为魏军会于造船厂与吴军对峙,遂命部下备战。
然而一路至造船厂,异常平静,仅见些许百姓。
诸葛诞始终未见魏军踪迹,心生疑窦。
吴军战船抵达造船厂时,即便魏军撤离,工人们仍继续造船。
他们都明白,魏军终会返回。
诸葛诞见造船工人依然镇定自若,倍感困惑。
自踏入浔漓城辖区,一路寂静,难道魏军另有奇策?
然而,诸葛诞难以揣测魏军究竟有何布置。
尽管久候无果,吴军依然维持戒备。
很快,魏军到达造船厂,吴军士兵团团包围。
诸葛诞满心疑虑,吴军己成这般境地,为何不见魏军踪影?
“速派人搜寻全城,务必找到魏军的下落。”
诸葛诞忽然想到,浔漓城的魏军或许早己撤离。正下令时,造船工人管事蒋米前来拜见。
“草民蒋米,见过大人。”
“本帅乃吴国大将军诸葛诞。”
蒋米闻言立刻跪拜,高呼:“草民参见诸葛大将军。”
周围造船工人闻声而至,纷纷跪拜,齐声道:“草民参见诸葛诞大将军。”
见众人如此,诸葛诞颇为满意,随即命众人起身,转而问蒋米:“城内魏军何在?”
“回大人,魏军己全部撤离。”
“什么?!”
“确己撤离!”
蒋米详细禀报:“魏军发现我军接近后便迅速撤退。因城中兵力稀少,留此无益。”
诸葛诞追问:“撤离前城内有多少魏军?”
“约五千余人,多与草民等同工造船。”
诸葛诞听罢愕然,若能歼灭这支小股部队,也是一次不小的胜利。如今魏军离去,他难免懊恼。
但眼见即将完工的十艘战船,诸葛诞决定将其付之一炬。
听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