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五台山地界的瞬间,李默便感觉到身后那片充满了血腥与暴虐的魔气,被一道无形的、温暖而厚重的金色光壁彻底隔绝。`我^得!书!城* ′已?发,布\蕞~辛`彰`结,那光壁之上,有亿万佛门经文如流水般淌过,梵音禅唱之声不绝于耳,任何心怀恶念的生灵,恐怕只要触碰到这光壁,便会立刻被其度化或净化。
与蜀山那锋芒毕露、剑意冲霄的护山大阵截然不同 ,五台山的护山大阵,是内敛的,是慈悲的,它不主动攻击,却能将一切邪祟拒之门外。
山脚下,一条由青石板铺就的、看似寻常的登山之路,蜿蜒向上,隐没于金色的佛光与祥云之中。路口没有守卫,也没有任何阻拦,只有一座古朴的石制牌坊,上面刻着两个字——“放下”。
李默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迈步踏上了第一级台阶。
就在他脚步落下的瞬间,天地斗转星移!
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巍峨的圣山,而是变成了他此生最熟悉的那个家,那个他生活了十八年的小小庭院 2。父亲李修德和母亲正坐在院中,桌上摆满了热气腾腾的饭菜。
“文儿!你终于回来了!快,快来吃饭,娘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红烧肉!”母亲红着眼眶,对他招着手,脸上是失而复得的喜悦 。
“孽子!你还知道回来!”父亲板着脸,厉声呵斥,眼底深处,却也同样是掩饰不住的关切与激动 4。
一股发自灵魂深处的眷恋与暖意,瞬间将李默包裹。他知道这是幻象,是这座佛门大阵对所有登山者的第一重考验——考验“心”。
这幻象,没有妖魔鬼怪,没有刀山火海,只有登山者内心最深处的牵挂与执念。若是心志不坚者,便会沉溺于这片虚假的温暖之中,在山脚下徘徊不前,最终被认定与佛无缘,自行离去。`天\禧^小¢税¨网` ~醉\歆-彰~截?埂¢芯¨快·
然而,李默只是静静地看着眼前的“父母”,脸上露出了一丝极其细微的、温柔的笑意。
他对着幻象中的双亲,深深地、郑重地,鞠了一躬。
“父亲,母亲,孩儿不孝 5。”
他轻声说道,仿佛在与自己的过去做最后的告别。他感谢他们十八年的养育之恩 6,但他更清楚,自己的“命”,在那山巅之上 。
说完,他不再有丝毫留恋,转过身,继续向上踏出了第二步。
眼前的幻象,如玻璃般破碎。
紧接着,新的幻象又生。阿西、秋生、傻子山、康斯坦丁……那些曾经与他并肩作战、可以托付后背的伙伴的脸,一一浮现 。他们笑着,闹着,邀请他加入一场新的、惊心动魄的冒险。
李默依旧只是微笑着,摇了摇头,步伐坚定地从他们的幻象中穿行而过。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他的道心,早己在数次生死之间,被锤炼得比神铁还要坚硬 9。这些红尘俗念,或许能在他心中泛起涟漪,却绝无可能动摇他前行的脚步。
这条看似漫长的“放下”之路,他走得异常平稳。
当他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所有的幻象都己消失。他抬头望去,自己正站在半山腰的一片幽静竹林之前。一位眉清目秀的小沙弥,正拿着一把扫帚,认真地清扫着地上的落叶。
小沙弥见他走来,停下了手中的动作,双手合十,对他行了一礼,脸上是纯净的笑容。
“阿弥陀佛。施主,贫僧有礼了。~6¢腰~看¨书`枉/ -首.发.”
“小师父有礼。”李默回了一礼。
小沙弥指了指前方的路,开口问道:“施主,此路向上,可至大雄宝殿,见得佛陀金身;此路向下,可返红尘俗世,享得人间繁华。敢问施主,你此行,究竟是‘上山’,还是‘下山’?”
这是一个佛门机锋,是典型的“问心”禅机。
这是五台山的第二重考验——考验“悟”。
李默闻言,并未立刻回答。他看着小沙弥那双清澈得不染一丝尘埃的眼睛,沉默了片刻。
上山,是为蜀山求援,为天下苍生,这是他肩负的“责任”。
下山,是回到自己的本心,去追寻那至高无上的大道,这是他灵魂的“愿望”。
许久,他缓缓开口,声音清朗而坚定。
“小师父,我来此山,既为上山,也为下山。”
小沙弥眼中闪过一丝好奇。
李默接着说道:“我身负苍生之难,故不得不上山,求大慈悲、大智慧,以解此厄。此为‘入世’。”
“我心向无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