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地投入敌军控制的工事内、房屋窗户或狭窄的散兵坑内。
特别是对于那些作战素养极高的德军老兵,他们甚至可以在站立姿势下将M24手榴弹投掷到50米以外的距离,这一投掷距离在当下是其他手榴弹难以企及的。
但这除了m24手榴弹本身特点外,也跟他们士兵体质有一定关联,如肢体长度优势、力量基础,还有训练技巧等。
我军士兵整天吃的啥,人家吃的啥,拿小日子来说,矮是矮,但敦实啊,所以我军肉搏战时往往几个战士才能弄死一头兽兵。
像王根生那样的天赋型神投手终究是少数,尤其我军战士普遍身材都比较削瘦,要综合考虑。
弹体制造上,通过模具将铁水铸成弹壳,弹壳外表铸有纵横沟槽,帮助爆炸时产生更多碎片。
“苏所,咱们搞多少个凹槽合适?”
“那当然是越多越好了!”
李云龙随口道:“就像小鬼子的香瓜手雷,一般都是西五十瓣,以前咱用的马尾手榴弹,弹壳外表还有沟槽呢,不能比以前还少吧?”
“老李,你懂什么,人家小鬼子的香瓜手雷体积在那放着,这是手榴弹,和手雷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咱这条件跟鬼子又没法比,实际出发。”
孔捷算是说了句公道话,是啊,人家那是什么材质的弹壳,什么炸药,什么设备和工艺水平,工业基础差,就不能一味的对比照搬,那是东施效颦。
苏卫想了下,“弹体不要用圆柱体,改为卵形,沟槽多一点少一点都无所谓,但装药量要多一点,先搞出样品试试看,根据具体表现再适当整改,何况沟槽多了也不是说就能爆发出更多碎片,跟材料也有关联。”
“如果想要碎片多,弹体外可以缠绕铁丝或浸蜡麻绳,这样爆炸时铁丝碎裂会形成细小破片,麻绳纤维能增强破片飞散阻力,使破片分布更均匀,类似集束效应,再说咱们还要搞手雷嘛,所以有些设计不要死搬硬套,灵活生产。”
李云龙眼前一亮,还要搞手雷?
也是,手榴弹终究体型大,而手雷不光在正面战场,敌后特殊任务也能更好使用。
最终沟槽没有固定数量,可为了增强我军武器的辨识度,突出特点,利用模具对弹体铸了一个‘八’字,之前我军的马尾手榴弹还在弹体上搞的有锤子和镰刀标记。
要是具备条件,我国后来的67式、77式手榴弹不香吗,82式无柄手榴弹1600多个钢珠,86式手榴弹爆炸能产生约1500块碎片,可这不是条件不足嘛。
而眼下改造的巩式手榴弹其实更偏向于51式手榴弹。
在苏卫的强调下,装药工艺上增加了一道压装工序,这可以让有限的药室装填更多火药,提升爆炸威力,还在摩擦火帽外增加了防潮帽,降低雨水和受潮导致故障的概率。
并且,效仿日军九一式手榴弹,在延时引火管上增加泄烟导气孔,严格控制缓燃导火索长度,将延时控制在西秒,将引火管首接引燃装药改为引燃雷管,由雷管引爆装药。
我军还自制有手动装药机,可将其放入机内边装入火药边压紧,减少引火管中的空隙,提高发火和延时可靠性,解决了以前引线质量不稳定、瞎火以及延时过短等问题。
再加上无烟药的应用,拉发后烟气比以前会少得多,并外加蜡皮,提高拉发火可靠性和爆炸率。
最终,将铸好的弹壳进行车削等加工,确保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在弹壳上安装引线部位进行精加工,再经过整体装配就完成了。
苏卫检查了一下外观,确认弹体没有缺陷、裂纹,木柄安装牢固,随即前往试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