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门道,
连续七日,李正和工匠们磕磕绊绊,历经‘拆了装、装了拆’的沟沟坎坎,终于将熔炉成功矗立在场地中央。
此时,优质煤炭、石英石、石灰在工厂一角,己堆积如山。
李正搓搓手,开干!
工匠们跟着视频演示,照猫画虎:
在探测枪严密监视下,熔炉班将熔炉加热至1300摄氏度。
配料班将混合石英砂、石灰石、苏打按比例混合,再磨成细小粉末。
然后紧握耐火钳,将装有配料的坩埚放到熔炉中心。
关上炉门,熔炉班疯狂转动人力鼓风机,将炉温升至1700摄氏度。
两个时辰后,玻璃溶液被倒至模具表面摊平……
在众人紧张注视下,玻璃溶液缓缓凝固。
只见造型班动作小心翼翼,将数块两尺见方的玻璃缓缓取出。
看着这透明无瑕的纯净玻璃,众工匠猛然沸腾开!
“神乎其技…神乎其技啊!”
“哈哈哈,一把成功,好兆头啊!”
李正难掩激动,虽然普通窗户玻璃在后世比比皆是,但这毕竟是自身在大明从无到有,制造出来的首个物件。
“玻璃厂开工大吉!众工匠每人赏五斤上好肥肉,本月工钱加三成!”
大明好老板李正开口豪爽。
第二日,秦淮河畔。
李正招呼着脚夫,将玻璃小心抬起,平放在铺满稻草的猛禽车斗中。
二十块两尺见方的玻璃放好后,李正叫上李景隆,驱车缓缓前往皇宫。
金刚刀划过,梅乾招呼着净军小厮,将切割好的玻璃按尺寸嵌入木窗,再用小钉子将玻璃卡位牢固。
一阵叮叮当当后,朱元璋看着陡然亮堂的武英殿,啧啧称奇:
“还是后世会享受啊,这玻璃既能防风,还不遮光,好东西啊!不知成本几何?”
“陛下,这块一尺见方的玻璃,制作成本……不足百文!”
迎着老朱惊叹面色,李正发出阵阵奸笑。
“咱们卖它一两银子一块,那些富户花个百十两银子,就能让自家无比亮堂,这买卖划算至极啊!”
“唉,这价钱,那些普通百姓还是用不起啊!”
朱元璋终究有些遗憾。
“陛下莫担心,后世玻璃出现之初,也只是那些豪奢之家能消费起。”
“但随着生产力进步,老百姓收入逐步提高,而玻璃制作成本则会逐渐下降。”
“到时候,我大明家家户户就都能用得起玻璃了!”
被喂了一块大饼后,朱元璋面露向往。
“咱等着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