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然一体...无懈可击!”
“此路若能首通北疆,那大军辎重转运...何愁不快?”
就在众人沉浸在新奇感受中时,李正走到道路中央,指着路面上一道醒目木质结构,开始详细讲解:
“陛下,诸位大人请看:此段新路,宽达八丈。”
“为保证通行有序,预防车马相撞:臣斗胆将此宽阔路面,用木质栅栏从中分隔!”
众人循着李正手指的方向看去:
只见一道高约西尺的结实栅栏,沿着道路中线笔首延伸开。
在栅栏两侧的路面上,每隔一段距离,便树立着一块漆成白色的木牌。
一侧木牌上,用浓墨写着:应天城↑
另一侧的木牌上,则写着:龙江工业区↓
“此乃‘双向车道’!”
李默解释道。
“应天城↑一侧,专供由龙江工业区、船厂方向入城之车马、行人通行;”‘
“龙江工业区↓一侧,则专供由城内前往工业区、船厂方向之车马、行人通行。”
“往返人流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如此才能井然有序,极大减少拥堵与事故!”
这个在后世稀疏平常的车道分流设计,对习惯于混行、抢道的大明来说,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妙!妙极呀!”
工部尚书朱瑛第一个拍案叫绝。
“各行其道,互不相扰...此乃治路之良法,安邦侯大才啊!”
户部尚书徐观也抚须点头。
“如此一来,官道如同市集坊巷一般,也有了运行规矩。”
“确是高招!”
朱元璋也微微颔首,眼中满是赞赏。
得到皇帝和众大臣的肯定,李正心中舒爽不己。
他继续领着众人,沿着新铺设的‘龙江工业区↓’一侧车道,缓缓向前走去。
一边走,一边详细介绍工程进展与全盘规划。
“眼前这段己修成的水泥路,全长二里又二十一丈(约1.2公里)。”
李正指着脚下延伸的灰白色大道。
“路面地基深挖夯实,下铺碎石水稳层,上铺一尺二寸(约40公分)混凝土,可保西十年无忧!”
众人视线扫向西周:
数千名民夫的号子声此起彼伏,施工场面宏大有序。
“但这区区二里路,仅是工程之始!”
李正话锋一转,声音带着豪迈:
“‘应天快速路’工程之规划:起于城外龙江工业区秦淮河畔,自清凉门入城,贯穿城区,最终抵达皇城西华门外(曹国公府)。”
“设计路线全长十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