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他可以获得一种扭曲的满足感和控制感。
1982年,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意味着不劳动就不会有任何收入。面对这种变化,龙治民依然不愿意下地干活,生活陷入了更加贫困的境地。*9-5+x\i\a`o,s-h-u\o·.¢c-o\m~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寻找"捷径"来获取财富和满足自己的欲望。1983年,42岁的龙治民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杀人。他以修缮房屋为名,将一名六旬工人骗至家中,然后趁其不备,用榔头将其杀害,抢走了他身上仅有的3元钱。
这次杀人经历非但没有让龙治民感到恐惧或愧疚,反而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畅快。多年来积累的怨气和不满,在这一瞬间得到了释放。从此,龙治民彻底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每当他缺钱或者感到不满时,他就会以同样的手段诱骗他人到家中,将其杀害后搜刮财物。
2.2 精心设计的犯罪模式
随着犯罪次数的增加,龙治民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犯罪模式。从1983年到1985年,他经常游荡在商县汽车站、广场等人员密集之处,以帮介绍对象、高价雇人到家里干活等为名,哄骗和诱使多人至他的家中。他选择的目标主要是残疾人、智障者和外出务工的农民,这些人通常没有固定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失踪后也不容易引起重视。
龙治民的犯罪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目标选择:龙治民通常选择在汽车站、广场等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寻找目标。他会观察那些看起来经济条件较差、社会关系简单的人。
2. 诱骗手段:他会以提供工作、低价住宿、免费介绍对象等理由,将目标诱骗至家中。对于男性,他会承诺每天5元的高额工资;对于女性,则以介绍对象为诱饵。
3. 犯罪实施:龙治民通常会让受害者在家里干一天活,然后在晚上趁他们熟睡之际,用镢头猛击头部将其杀害。有时候,他会让妻子闫淑霞先与男受害者QM,然后以此为由要挟对方交出财物,再将其s害。
4. 尸体处理:龙治民会将尸体的衣服剥光,头发剃掉,然后将尸体整齐地码放在他事先挖好的地窖里。他还会将受害者的财物,如存折、手表等收集起来,藏在一个隐蔽的地方。
龙治民的犯罪行为具有明显的计划性和系统性。他不仅精心选择目标和诱骗手段,还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杀人流程和尸体处理方法。这种高度组织化的犯罪模式,使得他能够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连续作案而不被发现。
2.3 扭曲的心理动机与病态满足
龙治民的犯罪动机是复杂而扭曲的。在审讯过程中,他声称自己杀人不是为了钱财,而是为国家除害。他有"三不杀"原则:一不杀科技人员,二不杀国家干部,三不杀职工、工人,只杀残废人和愚昧无知之人。这种荒谬的辩解,反映了他扭曲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
医学专家对龙治民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评估,认为他杀人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谋取财物;二是获取劳力;三是满足X要求。到了后期,他的犯罪行为己经演变为sha人成瘾,从sha lu中获取快感。这种从功利性犯罪到快感型犯罪的转变,反映了他的心理己经完全扭曲。
龙治民的犯罪行为还带有明显的性心理异常。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的妻子闫淑霞有个令人恶心的怪癖。这种变态的行为,反映了龙治民夫妇的心理己经完全扭曲,超出了正常人类的理解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龙治民在整个审讯过程中表现得异常冷静。他对自己的罪行毫无悔意,甚至在谈起杀人过程时还能侃侃而谈,流露出一种变态的满足感。当他得知自己被判处死刑时,他表现得满不在乎,甚至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这种对自己罪行的毫无悔意,反映了他的心理己经完全异化,失去了基本的人性。
三、天网恢恢:龙治民案的侦破过程
3.1 失踪人口与初步线索
从1983年4月到1985年5月,公安部门陆续接到了37起失踪人口报案。这些失踪者大多是外出务工的农民、残疾人或智障者,他们的共同点是社会关系简单,经济条件较差。由于当时农村人口流动频繁,加上公安机关对这类案件重视不足,这些失踪案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985年5月16日,商县刘湾乡叶庙村40多岁的杜长英一大早就起床了,他要和哥哥杜长年一起去赶集,购买家里猪吃的豆饼。然而,杜长年没有想到的是,在和弟弟分开后,杜长英就再也没有回过家。家人西处寻找,但始终没有